听听通讯信息诈骗咋防范

2019-06-18 09:09:0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通信网络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如何严密防范和治理通讯信息诈骗?6月14日,省委宣传部与省委文明办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专项治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 张宝勤

  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通信网络实施通讯信息诈骗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如何严密防范和治理通讯信息诈骗?6月14日,省委宣传部与省委文明办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专项治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抓获通讯信息犯罪嫌疑人逾千人

  近年来,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带领全省通信行业,紧密围绕部省中心工作,大力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电信普遍服务工作,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化建设,让我省人民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优质的通信服务。截至目前,我省移动用户4589万,宽带用户1036万,光纤宽带接入到了全省每个行政村。

  2018年9月25日,省文明委发布《<关于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工作方案>的分工方案》,部署我省对19项诚信缺失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通讯信息诈骗治理是其中一项。为此,省通信管理局狠抓电话用户实名登记、个人信息保护、重点业务治理等关键环节,大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通讯信息诈骗案件破获183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66名;省反诈中心共接受群众及基层办案单位咨询30090余人次,发送预警信息205962条,止付涉案资金6.592亿元,冻结资金11.197亿元。

  用实名登记防止假冒他人办理业务

  从2013年开始,省通信管理局就监督通信企业全面改造原有业务系统,完善管理流程,要求用户办理电信业务入网等手续时,必须持本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件,通信企业营业场所必须通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从2017年1月开始,对所有新入网的用户,通信企业要为用户现场拍照留存,确保是用户本人办理入网手续。此后又增加了现场实人比对功能,防止不法分子假冒他人办理业务。

  为了加强对互联网站的实名管理,提高网站备案率和备案信息准确率,省通信管理局以核实清理虚假备案、压实接入服务企业责任为重点,加大了对互联网站的监管力度,要求省内互联网接入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认真落实互联网诈骗集中清理任务要求,完善内部防控体系,强化产品风险评估,加强监测预警和主动防范。截至5月底,我省网站备案主体数为8.8万个,备案网站数为10.8万个,全部实现了实名登记。

  用技术手段提升网络防范能力

  加强技术防范能力建设,是遏制通讯信息诈骗的有效手段。省通信管理局监督各基础电信企业完善了相关技术手段,力求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诈骗。两年多来,我省拦截诈骗电话达1251万次。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实施诈骗呈快速上升趋势。为此,一方面主动发现、清理手机恶意程序、钓鱼网站等;另一方面,要求各通信企业及时分析用户投诉,及时有效封堵钓鱼网站和木马程序。一季度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发现手机病毒感染用户144万个,发现并成功拦截恶意程序8000余万起。

  截至目前,我省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没有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今年省通信管理局将继续把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以及互联网数据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

  严厉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犯罪

  作为电信用户,应当如何防范通讯信息诈骗?从今年以来我省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贷款及代办信用卡诈骗、刷单类诈骗、利用QQ或微信冒充熟人诈骗、虚假购物消费诈骗等类型的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类型,占全部发案的61%,损失占59%。

  通讯信息诈骗有一个特点就是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分子主要采取在电话、网络另一端,让广大用户没有办法直接面对,进而对用户进行诈骗。针对这种行为,一定要对电话和网络信息坚持当面核实,有些信息用户不能确定的,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和银行了解。

  在网购商品后,要警惕陌生人要求加微信进行后续的交易和支付,尤其是不要相信陌生人发来的商品链接,一定要到平台上去查。使用扫描二维码方式支付,付款时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

  在网购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发来的链接,如果要求你在微信上给他付款,这种情况下要提高警惕,很多链接有陷阱,或者要求你加微信、QQ等,这些都有受骗的风险,买商品还是到可信任的平台查询了解。

  要做到“不轻信、不泄露、不转账”。如果遇到疑似通讯信息诈骗电话,可以拨打中国电信10000、中国移动10086、联通10010进行举报,运营商会与通信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按流程对相应的号码进行处置,防止更多的人受到诈骗。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通讯信息 诈骗 技术防范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