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一切为了前线”的铮铮誓言——陕西工业力量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

2025-10-25 00:44:18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1950年,当炮火在朝鲜半岛轰鸣时,一场波澜壮阔的“生产战役”在三秦大地的车间里悄然打响...

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重要军粮生产基地之一——西安华峰面粉公司旧址。

在西安大华1935工业博物馆,退休工人田西芳抚摸着织布机。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 郑斐摄

  记者 郑斐

  10月22日,在西安搪瓷厂家属院,88岁老人胡双印手中握着一个布满岁月痕迹的搪瓷杯。杯身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褪色的红字,与白鸽掠过天安门的图案交织,仿佛在诉说着70多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工业史诗。

  这个看似普通的搪瓷杯,见证了陕西工业战线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历史。

  1950年,当炮火在朝鲜半岛轰鸣时,一场波澜壮阔的“生产战役”在三秦大地的车间里悄然打响。工人们以机器为武器,以汗水为弹药,将爱国热情融入每一件产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了前线”的铮铮誓言。

  西安搪瓷厂:

  窑火淬炼的“和平鸽”

  1951年深秋,西安小东门外中兴路,28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搪瓷老师傅在一座院落里忙个不停。这里占地约9000平方米,原是一家倒闭的私人织布厂,院内荒草丛生。因为抗美援朝前线的战士急需搪瓷杯,他们来到这里建设西北地区第一家搪瓷厂。

  “当时,最困难的是技术问题。”胡双印回忆。作为建厂初期的学徒工,他清楚地记得,为了掌握铁坯切卷技术,工人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对于铁坯在模具中的拉伸弧度,我们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坯体就会发生破裂。上海来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有时一个动作我们要反复练习上百次。”

  釉浆配比是另一个技术难关。由于西北地区与上海的水质不同,原有的配方需要调整。技术员周鑫玉带着几个年轻工人,连续一周吃住在实验室,试验了上百种配方。“我们终于调试出合适的釉浆,整个车间的工人都跑来围观。”胡双印说,“第一批合格的搪瓷杯出炉时,还有人激动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生产条件极其简陋,工人们用砖头垒起简易的窑炉,用铁皮搭建临时工棚。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工人们的手冻得通红,却依然精心描绘着白鸽图案。“每画一只白鸽,我就在心里默念:愿和平早日到来。”胡双印说。

  1952年初,第一批“白鸽”牌搪瓷杯终于完成生产。装箱那天,工人们自发地在箱子上写下“献给最可爱的人”。让所有人感动的是,几个月后,工厂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感谢信。

  “我也收到了一封志愿军战士的回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祖国人民深深的感谢。”胡双印说。

  到1952年底,西安搪瓷厂生产的包括数万个搪瓷杯在内的541吨搪瓷器皿全部被运往丹东口岸,“奔赴”战场,支援前线。

  大华纱厂:

  纺锤编织的“蓝天梦”

  在西安大华1935工业博物馆,一台44寸的织布机静静地陈列着,铁质的机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88岁的退休工人田西芳抚摸着织布机说:“一看见这老机器,我就想起我们当年为啥拼命干——为了抗美援朝,为了前线能多一架飞机。”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当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消息传来,西安大华纱厂的工人坐不住了。“我们车间里挂满了‘多织一尺布,前线多颗弹’的标语。”田西芳回忆,“那时我刚进厂,哥哥是志愿军汽车兵。厂里谁家没个亲人上前线?大家都憋着一股劲!”

  1951年春,全国掀起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的热潮。西安大华纱厂千余名工人响应号召,提出“加班一小时,捐献一尺布”的口号。

  田西芳记得,工人们自发地将工作时间延长至12小时,有的甚至连续工作18小时。“有老工人把儿子寄的生活费全捐了,自己天天啃咸菜馒头;有女工献出了陪嫁的银镯子……没人喊苦,因为前线战士比我们更苦。”田西芳说。

  1951年10月,用工人们加班所得购买的米格战斗机“大华工人号”,被送往朝鲜战场。消息传来时,全厂沸腾。“看着飞机模型缓缓驶出大门,不少工人抹着眼泪喊,这架飞机是纺织工人‘织’出来的!”田西芳说。

  这场捐献运动凝聚了工人阶级的爱国情怀,更推动了纱厂的生产革新,使其成为西北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华峰面粉公司:

  生产军粮送前线

  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厂史陈列室,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指着其中一幅老旧厂房的黑白影像,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当年的华峰面粉公司。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里便成了支援前线的重要的军粮生产基地之一。那时候,全体职工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怀,投入到那场保家卫国的洪流中。”

  据档案记载,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华峰面粉公司临危受命,承担起紧急加工军粮的光荣任务。唐家龙说:“那是一段与时间赛跑的日子。1950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厂里接到紧急命令,要求3天内生产出3000袋军粮面粉。任务紧迫,但全厂上下没有丝毫犹豫。”

  当时,生产条件极为艰苦,原料供应是首要难题。由于交通运输受限,小麦库存告急,采购人员不畏艰辛,连夜奔赴周边县乡,千方百计寻找粮源。车间里机器轰鸣、粉尘弥漫,工人们斗志昂扬。为确保设备全速运转,技术人员反复检修和调试生产线。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提高装袋效率,年轻工人自发组织劳动竞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烈氛围,效率显著提升。在包装环节,工人创新采用了防潮处理技术,确保军粮品质。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份超越职责的奉献精神。据记载,许多工人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不肯休息,厂领导不得不强行安排轮班,以确保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

  “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唐家龙补充:“每一袋面粉都需经过严格把关。工人们深知,他们手中的面粉,关系着前线将士的体能和士气。”

  这段特殊的经历,是为国奉献的壮歌,更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唐家龙说,支前生产实践推动了工厂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升。1952年,工厂推广新的生产工艺,面粉产量得到提高;次年,又初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日后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粮油行业的标杆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双印老人的搪瓷杯,田西芳抚摸的织布机,爱菊集团陈列室的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70余载光阴流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这些工业遗址也已融入城市的新肌理——西安搪瓷厂旧址上建起了商业区,大华纱厂变成了文化艺术园区,华峰面粉公司则发展成为今天的爱菊集团。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在新一代产业工人身上得到传承。今天,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也在书写新的工业史诗。

  “抗美援朝的精神永远不过时。”田西芳说,“就像我们当年在织布机前一样,每一代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对祖国最好的贡献。”

  从历史走向未来,这种奉献精神仍在三秦大地上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新的工业传奇。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陕西工业 抗美援朝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