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题:新成果、新技术、新突破——敦煌文物保护研究“新”潮涌动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何问、刁慧琳
敦煌文物数字化技术首次走出国门助力海外文物保护;利用新技术在全国文博领域首次实现数字资源确权、运营与监管;初步建成全球最丰富的敦煌学信息资源保障中心……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敦煌研究院集中发布了6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
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前,两辆大型车辆引人注目。白色车辆是我国首台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这一成果已应用在陕西、河南等地100余处考古发掘现场。黑色车辆则是首次亮相,车内集合了三维激光扫描仪、专业图形工作站等设备设施。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可以实现偏远地区文物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检查、远程传输等。”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大漠戈壁中的敦煌研究院科研气息浓。
苏伯民介绍,近年来,他们攻克了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彩塑骨架替换、砂岩石窟寺防风化、土遗址综合保护技术等方面的诸多难题,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16个省(区、市)150余处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并辐射吉尔吉斯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学术研究同样“枝繁叶茂”。
历时10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于2024年出版。考古报告撰写过程中引入了地理坐标信息、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材质分析、碳十四测年等科技手段,为我国石窟寺考古报告编撰提供了参考。
敦煌是丝路多元文明荟萃之地。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学者们着重围绕敦煌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开展系列研究,并有序开展国内外收藏敦煌少数民族文献的分类整理。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介绍,该院收藏超17万册敦煌学纸本文献,并整合6个学术平台资源、11.2亿条元数据及5万余册电子图书,初步建成全球最丰富的敦煌学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服务全球学者更好从事敦煌学研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古老敦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组织专家前往伊朗等国开展学术考察交流。70余场次国际敦煌学学术会议,吸引了10余个国家近1500名专家学者参会。“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走进亚美尼亚、马耳他、乌兹别克斯坦等16个国家。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苏伯民说,敦煌研究院将以加快推进“典范”和“高地”建设为主线,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