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典 重研读 利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

2020-09-30 08:50:3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构筑了全面依法治国支柱、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权基础,将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法典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工作、生活到底有多大意义,亮点是什么?就此我进行了学习和了解。...

  □ 王江浩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构筑了全面依法治国支柱、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权基础,将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法典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工作、生活到底有多大意义,亮点是什么?就此我进行了学习和了解。

  一、民法典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由此可见,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精粹,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法律实践中获取精华,凝聚并闪耀着中国人民的首创精神与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伟大法典。

  “天地之性,人为贵。”“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民法典总则篇中将私权神圣原则体现在法律条文中,将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类型的顺序作了调整,将人身关系放在财产关系之前,并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了对人格的全面保护,高扬人格尊严;并对婚姻家庭、继承作了明确的解读,强调家庭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以法典的宏观结构、中观制度、微观规则为舞台,建构出一套科学完备、气势恢宏的民事权利体系,突出了民法典的人文主义色彩。

  《唐律疏议·名例》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尤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民法典充分体现了自愿、平等、诚信、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与中华传统文化“敦诚守信、亲仁善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相得益彰。民法典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养民法精神、促进民法实施、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法与时转则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融入民法典编纂中,将民法的技术性、规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具有时代特色。

  二、民法典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特色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贯彻实施好民法典,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权利保护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权益保障。民法典通篇以维护每个人的民事权益、增进每个人的幸福为宗旨,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切实做到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徒法不足以自行”,实施好民法典,能大力激发民事主体的创新活力,能以持久预期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能以法治的方式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法典确认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了民事主体权利,保护人民的劳动、经营和创造,促进人们之间的有序交往,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民法典的法律条文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保留了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民事法律规范,保持了民事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总结实践经验,回应社会关切,更体现了适度的前瞻性、开放性。民法典体例科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表述平实、语言朴实,便于对法典的理解和执行,是一部人民的法典、大众的法典,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典,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特色的法典。

  三、民法典推动了“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部民法典。这不仅是我国民法立法、民事司法和民法理论研究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事件。中国民法典的诞生,结束了我国70年只有松散民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的历史,使我国成为有成文民法典的国家。

  民法典的立法依据是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民法典是民法的基本法,是国家最重要的基本法,在民事领域中具有最高的地位,是民事权利的“圣经”。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胎儿到身故五十年”漫长岁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民法典是调整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根本大法,其地位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不仅规定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则,而且在人格权领域、婚姻家庭领域、物权领域、债权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继承权领域以及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领域,都确定了具体规则,使之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真正使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运行实现法治。其调整范围之广,涉及的社会生活范围之大,都是其他法律所不能比的。

  在民法典全部的1260个条文中,新增或者经过修改的民法条文达到610多条,几乎占全部条文的一半。经过编纂的民法典,逻辑关系增强、内部关系和谐、条文大量更新,对我国社会的民事生活发挥着全面的调整作用。可以说,民法典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关乎每一个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重大利益。

  人民法典,国之重器。民法典用权利本位构建起人民至上的逻辑主线,开启了人民权益保护的新时代。“良法”还需“善治”,切实实施民法典,还需将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明”法典 学习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