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迎来数万候鸟迁徙 群鸟齐飞 碧波映羽

2025-11-26 08:28:12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初冬时节,黄河湿地与陕北大地遥相呼应,共同奏响生态保护与候鸟迁徙的和谐乐章。...

  11月24日,在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批大天鹅或在水面上游弋,或振翅翱翔,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通讯员 刘建刚摄

  初冬时节,黄河湿地与陕北大地遥相呼应,共同奏响生态保护与候鸟迁徙的和谐乐章。陕西黄河湿地大荔段芦苇摇曳、水鸟翩跹,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鸟齐飞、碧波映羽,两处重要生态地标迎来候鸟迁徙盛景。近年来,陕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野生鸟类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黄河滩涂成“鸟类天堂”

  “你看,一群白鹭正贴着水面盘旋。”顺着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业务股股长党大朋的手指望去,初冬的黄河滩涂上,成群候鸟或在低空翱翔,或在浅滩觅食,与岸边的芦苇荡、澄澈的水面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这片横跨赵渡、范家两镇的黄河湿地大荔段,堪称“生态翡翠”——北接合阳、南邻渭水,40公里南北跨度间,23.2万亩滩涂湿地铺展延伸。它有着清晰的地理坐标:东至黄河治导控制线中心线,南抵黄渭交汇处,西靠黄河老崖与朝邑围堤,北与合阳县相接,而南北滩涂约12公里的宽度差异,更造就了从浅滩到草本湿地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每年这个时候,就是湿地最热闹的时节。”正在湿地观鸟的村民姚东武手里拿着照相机,语气中满是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河儿女,他见证了这片湿地的变迁,“以前滩涂有些地方杂乱无章,现在经过保护治理,来的鸟儿一年比一年多。”

  党大朋介绍,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里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补给站和栖息地。“这里目前已记录到的鸟类超过150种,包括灰鹤、大天鹅、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随着迁徙高峰即将到来,会有更多候鸟陆续抵达。”党大朋说。

  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大荔县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方针,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抓手。“我们通过常态化宣传,以及举办‘爱鸟节’‘爱鸟周’集中科普活动,群众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人人护湿地、爱鸟类’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党大朋说。

  如今,这片湿地不仅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更成为大荔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

  科技赋能守护“塞上明珠”

  冬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烟波浩渺。湖面之上,大天鹅舒展双翼掠过水面,白骨顶在浅滩觅食,赤麻鸭结队翩跹飞舞,3万余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越冬。

  “从10月下旬开始,候鸟就陆续‘打卡’红碱淖,目前数量有3万只至4万只,且仍在持续增加。”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郭小平介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驿站和越冬地,这里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候鸟前来,“今年的候鸟种群更丰富,栖息状态也格外好。”

  这份“生态答卷”的背后,是保护区创新推出的“巡护管控、环境保障、动态监测、协同联动”多元管护模式。在核心栖息区,巡护队员驾驶巡逻艇穿梭在湖面,地面巡护专班队员沿着河湖岸线细致巡查。“领导小组统筹、科室牵头、多方协同”的三级巡护体系,构建起“全域覆盖、重点突出、责任到岗”的立体化防护网,为候鸟筑牢安全屏障。

  为了让候鸟“住得舒心、吃得安心”,保护区持续推进环境精细化治理:常态化清理岸线垃圾、整治周边环境,精心打造湖心岛,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也为它们营造了隐蔽安全的栖息环境。“现在的红碱淖,水清岸净、水草丰美,完全能满足候鸟的越冬需求。” 郭小平说。

  科技赋能让保护工作更精准高效。在保护区的监控中心,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候鸟活动画面,红外相机捕捉着夜间栖息场景,无人机定期开展空中巡查,弥补了人工巡护的盲区。“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监测系统,我们能实时掌握候鸟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种群峰值变化,为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李芳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本年度过境红碱淖的候鸟数量稳中有升,栖息状况良好。

  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湿地晨雾氤氲,成群飞鸟掠过芦苇荡,翅尖划破薄雾;湖面波光粼粼,大天鹅轻拂碧波,倒影随涟漪舒展。从黄河之畔的大荔湿地到陕北大漠的红碱淖湖畔,陕西以差异化保护策略呵护着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用制度化巡护、科技化监控、全民化参与的“组合拳”,为迁徙候鸟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鸟类,根基在生态;守护生态,关键在保护地。”陕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陕西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水生植物种植、岸线整治等举措,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陕西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以247处各类保护地、194.32万公顷生态屏障,为鸟类繁衍生息撑起了广阔天地。

  如今,从秦岭深处到黄河之畔,从陕北大地到汉江两岸,自然保护地如珍珠般散落三秦大地。其中188个自然公园与各类保护区、保护小区相互呼应,有效覆盖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74%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及绝大多数自然遗迹。这片广袤的生态空间,成为大天鹅、朱鹮、灰鹤等众多鸟类的觅食乐园、繁殖胜地和迁徙驿站,让“鸟飞长空、林茂草丰”成为陕西生态的常态图景。(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候鸟 黄河湿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