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园附近的村民在采摘苹果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白瑶
金秋时节,硕果压枝。走进绥德县名州镇赵家坬现代生态示范农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层层梯田如绿色波浪般在山间起伏,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微风拂过,阵阵果香伴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山坳间。
赵家坬现代生态示范农业园区位于绥德县城东北12公里处。近年来,赵家坬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打造现代生态示范农业园区,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土地,八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土地闲置、荒草遍野、人口流失。
“那时候,全村土地像碎片一样,散落在深浅不一的沟壑之间,耕种艰难,村民种地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年轻人外出打工,全村只剩下不到100人,大片土地撂荒,当时从山上望去,满眼都是荒草,看着令人可惜。”赵家坬村党支部书记赵波回忆道。
转机始于2017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赵家坬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结合绥德山地苹果种植优势,作出大胆决定: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发展苹果种植业。
“当时我们把全村6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其中1000多亩由村集体种植,剩余土地则承包给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二十四洼合作社’)统一经营。”赵波说,“这一步看似冒险,却是我们打破小农经济桎梏、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招。”
接手土地后,二十四洼合作社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自然地貌。如何在这样的土地上发展现代化农业?答案是重新规划脚下的土地。
在合作社负责人丁汝泽的带领下,一场重塑地形的行动开始展开。推土机、挖掘机开进荒山,对24块陡峭的坡地进行集中改造,建设成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宽幅梯田。
很快,昔日的荒坡秃岭被一道道整齐的“绿带”所环绕,黄元帅、红富士等果树苗在这里扎下了根。
有了地,更要懂“种”。2020年,园区苹果种植迎来了技术升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团队在这里建立苹果试验站,手把手推广“七个一”栽植法——选壮苗、挖大坑、施粪肥、浇足水等通俗易操作的标准,让果树成活率和长势大幅提升。
2021年起,合作社依托试验站引进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等20多个新品种,通过高接换优技术改造2000多亩果园,接穗成活率达98%以上,实现“次年结果”的高效转化,快速优化了品种结构。
“今年我们各类品种预计产量能达到250万斤,早熟品种黄元帅已经销售一空,经常供不应求。”合作社总经理汪洋告诉记者,“供不应求的秘诀在于品质,我们的苹果糖度能达到18%左右,果形端正、色泽艳丽,这既得益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更离不开标准化的精细管理。”
2024年,园区的智能化建设步入“快车道”,8条智能选果线的正式投用,成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的“神兵利器”。
“这套设备一天能分选4万斤苹果,能按果实大小、糖度、色泽甚至瑕疵进行4个等级的精准分选,这是以前纯靠人工眼看手挑根本无法想象的速度和精度。”汪洋介绍。
今年,由中国电科集团援建的数字化果园项目在此落地,更是让园区的管理效率实现了“翻倍”提升。
“以前灌溉靠人工,现在手机一键操作,病虫害也不用满地跑着看,传感器会自动预警。”汪洋说,园区还全面采用现代化种植管理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加装防雹网、疏花疏果等绿色技术,保障苹果天然、美味、优质的稳定品质。
苹果产业虽好,但果树从种植到盛果期需要七八年。如何“以短养长”,确保在发展过程中村民有持续收入?赵家坬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多元增收”的融合发展之路。
站在园区的观景台上,层层梯田绕山转,红彤彤的苹果点缀其间,远处的人造景观、烧烤区、小火车轨道隐约可见——这是赵家坬探索农旅融合的新尝试。
考虑到果树挂果需要时间,赵家坬种油菜花、玫瑰花发展观光游,“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模式很快打响名气,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同时,园区还在大棚中试验种植木瓜、香蕉,探索“南果北种”,并搭配种植枸杞、西梅、山杏等特色作物,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多元活力。
如今,赵家坬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共同发展,建成1.4万亩果园,成为以山地苹果产业为主导,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推进的“产学研、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园区,先后获得“新时代的高西沟”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
产业兴旺了,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百姓。
“现在村民可以从这片土地中获得三份收入,即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园区务工赚取工资,年底还有集体分红。”赵波说。
“去年我们就发放了务工工资430多万元。从2017年至今,累计发放的工资已超过2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1200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汪洋补充道。
随着家门口就业机会的增多、收入的提高,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洄游”,常住人口增长到了如今的420余人。
站在新起点上,赵家坬现代生态示范农业园区的规划很清晰。汪洋表示,下一步,将集中精力把“赵家坬”这个品牌做硬、做响,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指导周边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将来以保底价统一收购,既稳货源又带乡亲增收。
着眼于未来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赵波直言,计划进一步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围绕山地苹果的种植、管理等技术,开展系统性培训,把赵家坬打造成一个行业交流与技术推广的高地。同时,继续探索木瓜、香蕉、西梅、山杏等特色种植,不断丰富园区业态,让赵家坬的振兴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宽广。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