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派话剧《生命册》出征中国艺术节——展陕西人艺的精耕细作与极致追求

2025-10-12 08:08:25  来源:西安晚报  


[摘要] 10月10日,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历时5年打造的话剧《生命册》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精彩上演,这部跨越五十载岁月、书写命运沉浮的舞台力作,为这场全国性文化盛会带来“陕派话剧”的时代风采。...

  话剧《生命册》剧照 资料图片

  10月10日,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历时5年打造的话剧《生命册》在重庆人民大厦会堂精彩上演,这部跨越五十载岁月、书写命运沉浮的舞台力作,为这场全国性文化盛会带来“陕派话剧”的时代风采。

  展示陕派话剧深厚底蕴与人文温度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作为全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会,首次由川渝两地联合主办,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汇聚全国文艺精品。

  陕西人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话剧《生命册》,作为陕西省唯一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的剧目,亮相重庆人民大厦会堂。

  这部历时五年打磨的舞台力作,以中原大地半个多世纪的命运沉浮为背景,通过孤儿吴志鹏的成长与回归,展现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坚守。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表示,此次出征艺术节,旨在通过国家级平台展示陕派话剧的深厚底蕴与人文温度,与全国同行交流切磋,进一步推动现实主义题材舞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昼夜连轴”打磨艺术精品

  备战艺术节的过程充满挑战。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多数人享受假期时,《生命册》剧组全体演职员放弃休息,于中秋节当日奔赴重庆,开启“昼夜连轴”的排练模式。

  在导演宫晓东的带领下,团队对每一处细节精益求精——从演员的台词节奏、肢体语言,到舞台布景的细微调整,甚至中场换幕时纱布升起的节奏与音乐配合,均反复推敲。尽管部分演员带伤带病坚持工作,但全员始终全情投入。

  因与《平凡的世界》剧组人员重合率超90%,且部分演员需兼顾新剧《星空与半棵树》的排演,团队只能在巡演间隙“见缝插针”组织排练。这种极致专注与敬业精神,体现了艺术工作者对舞台的敬畏与对观众的真诚。

  两年内吸引近10万人次观演

  《生命册》的创作历程是陕西人艺“死磕”精神的缩影,历时五年打磨,剧本八易其稿。

  李宣回忆起第一次去河南寻找原著作者李佩甫的场景时,依旧泪水盈眶,“当时自己在中戏的老师并不看好这部戏的改编结果,甚至作者李佩甫也有担忧,但我不认命,我被这部鸿篇巨制深深感动,执着地想将这一部中国百姓的史诗搬上舞台。”

  这样死磕作品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作者李佩甫。后来五年间,创作团队深入李佩甫笔下的中原大地,挖掘原著中的人性光辉与时代印记,通过舞台语言将文字中的中原乡土气息转化为震撼视觉与情感的史诗叙事。

  正如剧组信奉的“戏是磨出来的,角色是长出来的”,演员们即便已巡演40余场,仍不断重新审视角色,力求让人物更丰满、更真实。这种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使《生命册》在两年内吸引近10万人次观演,并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话剧类别中位居榜首,进一步巩固了陕西人艺作为“茅奖改编专业户”的业界地位。

  引发观众与业内人士强烈共鸣

  这两日在重庆的演出,《生命册》以真挚的艺术价值与丰沛的情感深度,在现场观众与业内人士中引发强烈共鸣。

  重庆舞台监督陈珂安评价道:“这部剧让我这位城市长大的人化身为‘无梁村’一员,感受土地的呼吸与生命的脉动。”

  青年演员蔺凯(饰演“丢”)坦言,参与国家级展演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历练;而饰演村支书的冯子夏则深入剖析角色,“他表面是为孤儿争机会,实则是守护村子的希望。”

  此次《生命册》亮相中国艺术节,不仅是陕西人艺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更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现实主义话剧的磅礴力量与人文关怀。

  记者 职茵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中国艺术节 陕派话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