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三颗冬枣,就有一颗来自陕西大荔。
42万亩冬枣园在渭北大地绵延铺展,托起大荔县“中国冬枣第一县”的盛名。2024年,大荔冬枣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90亿元。在大荔,一颗冬枣串联起一条综合产值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带动加工、运输、电商等上下游产业遍地开花,更随着多元产业聚集、转型、升级,不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0个亿元村 盐碱地里种出“金果子”
9月3日,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连绵起伏的冬枣设施大棚连片成海。田间地头忙采摘,工厂车间深加工,网络直播人气旺……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繁忙与喜悦,更藏着冬枣产业增值、群众增收的“甜蜜密码”。
作为大荔冬枣核心产区,安仁镇冬枣种植面积超10万亩,产业升级、增值成效显著。伏坡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最初露天零散种植到现代化设施连片发展,这颗“金果子”让村庄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农户实现从种枣谋生到靠枣致富的跨越。
村里,秦天琪是冬枣种植大户,更是产业增值的带头人之一。2010年,秦天琪满怀种好冬枣的热忱回到家乡。次年,他投资15万元在盐碱地上建成3座钢架冬枣大棚,很快就迎来了丰收的惊喜。
“现在种地得靠科技,比老经验更靠谱。要把冬枣种好,光建大棚还不够,还得在科学种植上琢磨门道。”秦天琪一点点摸索科学种枣的技巧。
2015年,秦天琪引入物联网“小喇叭”和“智能环境检测仪”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土壤以及病虫害监测信息,动动手指就能调控棚内温度、开关风口。“冬枣住进了全自动空调房,一个人轻松管理30亩地。”秦天琪笑着说。
有了科技赋能,冬枣上市期从5月延续至10月,冬枣变“夏枣”。提前上市的冬枣价格翻了几番。当年他的5亩冬枣收入就达27万元。
秦天琪的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冬枣产业的增值潜力,种枣的信心更足了。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
今年,村民李虎的8亩钢架棉被棚、3亩温室大棚的冬枣给他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我瞅准高端消费市场,最贵的每斤卖到280元,8月底销售就结束了。”李虎说。
如今的伏坡村,家家户户都成了冬枣种植户,1800余亩的种植面积中,95%实现了设施化种植。
在大荔,像伏坡村这样冬枣产值过亿的村共有20个,大荔县也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大荔冬枣带来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5%以上,真正成为大荔县兴产富民的“摇钱树”。
绿丰源种植农场里的AI冬枣采摘机器人。赵卓昱 摄
AI采摘仅8秒 智慧农业助品质效益双升
8月25日,在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的冬枣大棚里,一名特殊的“采摘工人”——AI冬枣采摘机器人正伸出灵巧的机械臂忙碌着。它能通过智能算法清晰分辨青绿未熟与成熟果实,即便是藏在叶片缝隙中的鲜果也绝不“漏网”。它柔性夹爪轻轻收拢,接触果实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稳稳抓取又不造成挤压损伤,短短8秒便完成一次采摘,将鲜果轻柔送入收集筐。
“这台AI冬枣采摘机器人是我们刚引入的,目前还在测试。它在高温环境下对成熟果实的识别准确率达92%,每日采摘量相当于5名人工。”农场负责人王宁道出了科技为冬枣采摘带来的便捷。
大荔冬枣背后的科学智慧远不止于此。
有着“冬枣妈妈”名号的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几十年来,带领团队搭建起一套“从田间到云端”的智慧种植体系,让大荔冬枣的品质节节攀升。
周爱英查看冬枣果树病虫害防治情况。赵卓昱 摄
“我们建成‘5G+冬枣数据中心’,田间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强度,为冬枣定制水肥方案,实现‘一株一策’精准管理。空气能温控系统可以精准调控温差,给冬枣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果子品质。”周爱英介绍,在种植环节,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60%。数字化追溯体系让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稳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在周爱英看来,冬枣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良种培育的“源头创新”。经过多年攻关,她带领团队研发出鲜食枣新品种“冬枣820”,凭借坐果易、管理简、成熟早、品质高等优势,在大荔县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同样表现突出的新品种还有“大荔冬枣2号”,已通过省级审定,价格较普通冬枣高出15%至20%。
此外,大荔县推动冬枣产业向深加工、文旅领域延伸,产业价值层层升级。脆冬枣、枣花蜜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相继推出,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附加值持续提升。
品牌声名远扬 国际市场愈发火热
如今,大荔冬枣知名度愈来愈高,不仅畅销北京、上海、杭州、长沙、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更以强劲的优势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次我和几名外国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接下来要细化一下合作方案。”9月5日,刚参加完亚洲国际果蔬展,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满心欢喜。
“海外邀约”对张全喜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年来,他满世界跑,带着大荔冬枣参加各类国际展会,与海外客商洽谈合作,将冬枣卖到天南地北。这几天,越南老板保罗就和张全喜签订了120吨订单。
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标准化分拣生产线对冬枣进行分拣包装。(资料图)
张全喜的合作社里,冬枣智能标准化分拣生产线相当专业:一颗颗冬枣在传送轨道上经过视觉检测,按照颜色、形状、甜度、大小进行分选,随后工作人员完成称重、打包。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冬枣,搭乘冷链物流,在跨国旅程中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
今年,大荔冬枣产量将突破80万吨。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41.38万吨,销售额约 65.07 亿元。其中,出口8000余吨,货值2.2亿多元,主要出口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
大荔冬枣也从未停下擦亮品牌的脚步。筑牢品质根基、挖掘文化内涵、擦亮品牌形象,每一步,都在为冬枣走得更远积蓄力量。
从黄河畔扎稳根、结出甜果,漂洋过海、甜遍四方。一颗大荔冬枣,串联起一条富民产业链,更将这份独特的甘甜与富足送往五湖四海。这颗来自陕西大荔的“金果子”,正以坚实的脚步,从渭北平原走向世界,让“甜四海”的名片愈发闪亮,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续写更加甜蜜的新篇章。
(记者 方腾)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