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效。
“2022年,陕西启动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建设了3家国家级、15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据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白崇军介绍,近年来,陕西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为抓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有效统筹省内科技合作资源,不断丰富完善科技合作方式,“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
截至目前,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8家。围绕良种繁育、盐碱地治理、粮油作物、生物健康等领域,支持杨凌示范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设了12个海外科技示范园区,累计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
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陕西创新主体与国外合作伙伴联合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攻克了高温锂电能量密度低和寿命短的世界级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共同开发了面向太空电站的高效微波无线传能收发天线阵列设计方法。
为落实好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省科技厅还将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省级中亚科技合作专项等,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国家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五国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合作平台,加快推进3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围绕绿色矿产、新能源、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支持省内单位与中亚国家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中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合作。
(记者 满淑涵)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