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
南泥湾广场“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浮雕
在陕北高原的苍茫沟壑间,有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传奇小镇——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80多年前,这里是“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如今,这里已成为“稻浪千重、碧水青山”的“陕北好江南”。从三五九旅战士挥镐垦荒的铿锵岁月,到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作响;从昔日“只见梢林不见天”的荒凉景象,到如今国家级湿地公园里朱鹮翩跹起舞;从“挖野菜充饥”的艰苦年代,到“年收入三四十万”的农家乐老板——南泥湾的沧桑巨变,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村发展史,更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赞歌。
镢头刨出的精神丰碑
1941年的春天,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战士们踏入南泥湾时,眼前是“荆棘遍野、人迹稀少”的荒芜之地。面对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部开赴这片“烂泥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没有房,自己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充饥;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8月12日上午,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的讲解员赵雪向游客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镢头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战士们“一把镢头一支枪”,硬是在荒原上开垦出万亩良田。“到1944年,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实现了‘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的奇迹。”赵雪说。
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问演出,演唱了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南泥湾》,这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让南泥湾精神随着旋律飞遍大江南北。同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南泥湾视察,对三五九旅的生产自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
站在南阳府村的田埂上,千亩稻田绿浪翻滚,与青山、湿地相映成辉,构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生态画卷。
“种水稻,先要水。”延安南泥湾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杰回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民们修复老旧水渠,并组织队伍勘探打井,“到现在,南泥湾用于灌溉的水井已有10余口,终于把旱地变水田的‘命根子’续上了。”面对土壤盐碱化,他们持续施有机肥、深翻土地,使贫瘠的土地重获生机。
2019年,南泥湾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优质稻种和先进技术。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环境的稻花香2号、龙洋16号等品种,使亩产量从2019年的475.2公斤提升至2022年的593.3公斤。如今,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恢复至1000亩,年产稻谷50万公斤,成为当地农业新亮点。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清波荡漾,水草丰茂。相关人员介绍,湿地现有脊椎动物232种,鸟类132种。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2023年从汉中引入的朱鹮已成功孵化。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7%,湿地保护率达85%,年空气优良天数330天,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马坊村的变化堪称南泥湾乡村振兴的缩影。这个曾经“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的村庄,如今道路平坦整洁,72座设施大棚拔地而起,产出的有机蔬菜直供延安市区。村民高成庆将家中窑洞改造成民宿,“每年收入五六万元,节假日还得预订。”村党支部书记李新介绍,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
这一华丽转身得益于“红色教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2018年启动的延安华润希望小镇项目为马坊村带来彻底变革:新建改建民居123栋,配套党群服务中心、红军幼儿园等设施,打造出极具陕北风情的“田园综合体”。村里还建起酱菜厂和米酒厂,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南泥湾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2021年开放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分为两层6个单元,通过4套针对性讲解词,生动再现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场景。结合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等景点,南泥湾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40万人次,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南泥湾人的幸福生活图景
“我们从小听着三五九旅的故事长大,唯有奋斗不止,才对得起先烈们的牺牲。”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蔺广伟的这番话,道出了南泥湾人的共同心声。八旬老人侯秀珍作为三五九旅战士的后人,40年如一日讲述红色故事,她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的大字,正是这片土地的精神写照。
今日南泥湾的清晨,常被两种声音唤醒: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和研学团孩子们齐唱《南泥湾》的旋律。在南泥湾镇马坊村的雪花童梦广场,老人们围坐下棋,孩子们嬉戏玩耍,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村民刘凤舞感慨:“以前哪有这样的场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产业兴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从“经济封锁”到“全面小康”,南泥湾的世纪蝶变,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南泥湾精神正激励着人们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文/图 记者 周鹏
记者手记
这般景致 带着黄土高原的筋骨
晨光初染时,南泥湾的稻田醒了。层层绿浪涌向天际,水洼如镜,倒映着振翅掠过的朱鹮。这般景致,让人想起江南,却又分明是陕北——那绿更浓烈,那水更透亮,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筋骨。
马坊村的清晨是从酒香开始的。精酿坊里,不锈钢发酵罐映着晨光,与墙角的传统酿酒木器相顾无言。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掬一把麦粒在掌心:“祖辈用土法,我们现在用标准化工艺,但让粮食变酒的诚意没变。”隔壁米兰花大酒店的厨房正忙,香菇面馆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也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
南阳府村的千亩稻田铺展如毯。农技员小张蹲在田埂上,手机App显示着土壤的实时数据。“当年三五九旅用镢头刨出良田,现在我们用大数据种田。”他笑着擦汗,“工具变了,对土地的心没变。”风吹稻浪,仿佛在应和这话语。
红色家风馆的木门吱呀作响。79岁的侯秀珍老人正在整理一摞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公公刘宝斋留下的南泥湾日记。“1941年4月15日,开荒二十亩,手上血泡七个。”她摩挲着褪色的字迹,如同抚过那段岁月。窗台上,新采的野花插在炮弹壳改成的花瓶里——这个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懂传承的分量。
日头西斜时,农家乐的院坝热闹起来。游客们跟着村民学打腰鼓,笨拙的姿势惹得笑声阵阵。“使劲!要把黄土擂出声响!”红绸飞舞间,80多年前的垦荒号子与今日的笑语重叠。
离别时,晚霞给稻田镀上金边。几个系红领巾的孩子在田埂写生,画板上的南泥湾有着最动人的三原色——稻浪的绿、朱鹮的白、国旗的红。他们,正在续写一部未完成的史诗。 记者 周鹏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