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雨蒙
“谢谢你每年都来看我,见到你来,我很高兴。”8月5日,在咸阳市秦都区一处住宅楼里,80多岁的退伍老兵刘存良坐在沙发上,拉着张娟娟的手,声音有些发颤。
张娟娟是咸阳市山丹丹拥军协会会长,也是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个人。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她都会去慰问退伍老兵、驻咸部队官兵和武警战士。这已成为他们之间的约定。
事实上,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张娟娟都在全国各个军营探望官兵。尽管,她没有当过一天兵。
1985年,17岁的张娟娟从卫校毕业,成为一家医疗器械厂的工人。一次,几名老山前线参战官兵受邀到厂里作事迹报告,她听着听着,热泪盈眶,内心深受震撼。
回到家,张娟娟当晚就写了一封慰问信寄往边防部队,信封上郑重写下:致敬最可爱的人。
“干点啥都行,就想为战士们做点事情。”抱着这个朴素的念头,张娟娟用攒了大半年的工资,买了大枣、糖果、核桃和数百双鞋垫,只身踏上前往云南慰问边防部队的路程。
长途火车抵达昆明后,张娟娟因水土不服发起低烧,可她执意要去最偏远的麻栗坡县。那时交通不便,她扛着大包小包,换乘部队运输车、拖拉机、牛车,整整五天五夜才到达营地。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娟娟眼里泛起了泪光:“不到一线,真不知道战士们有多艰苦。所以,哪里越偏远,我越要去哪里。”从那一刻起,她便坚定地走上了拥军路。
2007年6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张娟娟牵头组织了“山丹丹拥军国旗万里行”活动。10多名志愿者赴北京、延安、银川等地,历时50余天,行程1.8万余公里,走访慰问了神仙湾哨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29个边远地区的50多个单位、2万余名基层官兵。这次大型拥军优属活动,在军地间掀起了暖流。
张娟娟的拥军行动,渐渐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力量。
2008年6月,咸阳市山丹丹拥军协会成立,如今已有700余名志愿者。多年来,她带领志愿者走边关、上海岛,踏遍祖国边陲哨所,从“张小妹”变成了官兵们亲切的“张妈妈”。
提起拥军路上最难忘的经历,张娟娟拿出了一张站在喀喇昆仑山脉河谷崖壁下的照片,身后是八个遒劲的大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喀喇昆仑山一线边防部队是她每年必去的地方。那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她每次去都要顶着高原反应,穿行在皑皑白雪与刺骨寒风中。“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最不容易,正是他们的艰辛守护,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安稳日子。”张娟娟说。
2020年6月,得知喀喇昆仑山一线边防战士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英勇牺牲,张娟娟心头震颤。她第一时间联系部队,渴望为英雄做些什么。在各方协调下,她连夜乘车赶往陈红军的家乡——甘肃省两当县,看望英雄的妻子。“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家人,有什么难处,一定要告诉我。”几年过去了,张娟娟说到做到。
“我为中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他们就像巍巍雪山,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如今逢年过节,张娟娟总会为陈红军的家人送上最贴心的关怀。
“谢谢张妈妈,您寄的艾草和艾绒,我们收到了……”不久前,新疆和田军分区加勒万边防连官兵给张娟娟打电话,表示感谢。
今年1月,张娟娟开了10多天的车,一路顶风冒雪,终于抵达新疆慰问戍边部队。途中大雪封山,野狼嘶吼,她行驶得小心翼翼。
一进军营,张娟娟便换上迷彩服直奔炊事班。她为官兵做家乡饭——炒臊子、擀面条、包饺子……在新疆边防哨所,战士能吃上家乡饭是一种奢望。
得知不少官兵因严寒导致腿脚寒气重、睡眠差,她在老中医指导下,精心挑选了驱寒通络的艾叶和艾绒等中草药寄往边防连。
这份用心令不少人为之感动。咸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勇评价:“山丹丹拥军协会是连接军民情感的坚实桥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把最朴实的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份坚守令人动容,也激励着更多人加入爱国拥军的行列。”
拥军40年来,张娟娟为边防官兵筹集捐献物资价值约390万元。她说:“官兵们现在生活有保障了,更需要的是情感的慰藉。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去看望他们。”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