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宁强:在传承利用中焕发羌文化新韵

2025-06-19 09:10:0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汉中宁强,古名“宁羌”,取“羌地永宁”之意。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羌文化绵延传承的沃土,留存着羌绣、羌陶、羌笛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宁强县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琳在制作竹编器具。(受访者供图)

  □ 记者 张涵博 实习记者 杨小妹

  秦巴腹地,汉江源头。羌风汉韵,交融共生。

  汉中宁强,古名“宁羌”,取“羌地永宁”之意。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羌文化绵延传承的沃土,留存着羌绣、羌陶、羌笛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如今,宁强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阵地,以非遗技艺为纽带,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新路子,千年羌风汉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保护创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剧烈颤抖的大地震碎了无数国人的心。地处川陕交界的宁强,经历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县26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人口达24万。

  生命逝去,家园毁灭,民族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家为抢救保护传承羌文化,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四川省和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相关区域。宁强县当即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宣传、文化、发改、编制、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羌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将羌文化传承保护列入相关部门单位、镇(街道办)目标责任考核指标,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类羌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奖励资助。

  “纳吉纳禄!”2024年11月1日,宁强县第四届“羌族文化共传承”羌历年系列活动之“醉美宁强 幸福羌年”文艺演出刚开始,这句饱含吉祥寓意的羌语祝福响彻全场。

  2009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宁强县通过举办各种羌年庆祝活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多种方式,持续为羌年文化注入生命力。2024年12月5日,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老的羌族年节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跃升。

  与此同时,宁强县宣传文化中心挂牌成立羌文化研究会、非遗保护中心,扶持民间文艺骨干成立了羌州山花民间艺术团、羌歌羌舞协会,不断整合羌文化保护研究会工作力量。县羌族文化研究会录制、整理视频资料500余分钟,拍摄图片1万余幅,整理编印《陕南羌族民歌》《陕南羌族民俗》等研究资料10余部,《陕南羌族(上、下册)》公开出版。

  活化利用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羌绣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外,还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走进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几名绣娘指尖翻飞,日月山川、花鸟虫鱼的图样在她们手下长出新的脉络。

  “保护传统技艺不能光靠情怀,得让绣娘手中的‘金丝银线’变成‘真金白银’。”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以传承为己任,成立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学校+合作社+基地+绣娘”的文化产业模式,成立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6个专业合作社、3个社区工厂,共吸纳1700多名绣娘就业,绣娘月收入达3000余元。

  羌编竹盒风铃、竹编包、花式果篮……宁强羌编是源于古代羌族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宁强县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琳介绍,公司上连市场需求、下接农户工坊,让竹编技艺从传统作坊走向千家万户,带动500户群众增收致富,产品销往国内外。2023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目前已提炼新老编织技法20余种,开发羌编制品180余种,传统竹编技艺正在从作坊走向产业化。

  “让羌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生生不息,让每一件作品都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我毕生的使命。”周琳说,公司将进一步传承羌编文化,展示羌编特色,打造羌编精品,做大做强羌编产业。

  据了解,宁强县创新“羌文化+”保护模式,依托县羌族文化博物馆等传习基地定期开设“羌文化民间工艺传习班”,探索“师徒签约机制”,向爱好者免费传授萨朗、羌绣、巴山山歌、剪纸等传统技艺,每年培训人员450余人次,推动羌族文化在传承利用中快速发展。

  同心共融

  “第一次在青木川近距离接触傩文化展演时,那些舞动的面具让我们同行的几个伙伴都忍不住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远比想象中更厚重、更鲜活。”青木川古镇里,西安游客孙梦心这样描述傩艺绝技带来的震撼。

  “鸡鸣三省”的青木川古镇,地处陕甘川交界,拥有完好的古建筑群和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今,古镇既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镜头里的风景,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

  做强规划,让老镇有了新活法。宁强编制《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宁强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中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羌族民俗风情园与青木川古镇文化开发建设项目、“中国·宁强羌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等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0余个。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共享。宁强大力扶持羌族演艺,成立了羌族文艺表演队,羌族歌舞、傩艺释比戏、篝火晚会成为固定风景线,景区推出游客可参与的萨朗舞互动、秦巴山歌对唱等节目,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民族之情源远流长。当游客亲手编织竹篮、身着羌服拍照打卡时,当篝火映红各族群众的笑脸时,羌文化就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现场。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汉中 宁强县 羌文化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