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博物馆:方寸之间赓续千年文脉

2025-06-06 08:44:3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5月22日,省文物局在官方公众号发布陕西第五批12家社区博物馆名单,至此陕西已经公布5批共计78家社区博物馆。...

  高陵区庙西村社区博物馆农具展示墙 记者 冯倩楠 摄

  □ 记者 冯倩楠 实习记者 马尤翼

  5月22日,省文物局在官方公众号发布陕西第五批12家社区博物馆名单,至此陕西已经公布5批共计78家社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通过收集、展示与社区历史、文化、生活相关的实物、影像及口述资料等,延续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振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日前,记者来到老工业社区、农耕文明代表、特定主题展示三类社区博物馆一探究竟。

  铭刻市井移民变迁史

  “这博物馆,嘹得太!”

  进入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太华路街道“嘹得太”邻里中心的“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太华路的时代变迁图谱便在眼前铺展开来。

  “太华路的街道记忆要从1936年河南人沿着陇海线迁徙到西安城开始讲起……”在太华路土生土长的八府庄园社区主任陈建生说,“道北”曾是指西安火车道以北的区域,河南话与关中话交织,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博物馆通过铁道人生、年代旧物、生活图景、生产发展、旧貌今颜、太华今貌六个展陈部分,再现了“道北人”从“泥土中刨生活”到“霓虹里奔幸福”的世纪跨越。

  随着周边居民不断迁移和融合,“道北”痕迹逐渐“褪色”。含元殿社区主任吕婷洁介绍,太华路街道目前有18个社区,其中老年人占居民人数一半以上,当新旧居民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时,大家需要增进文化认同。

  从锈迹斑斑的铁轨枕木、泛黄的1942年招工启事,到陕棉十一厂的工牌、大华纱厂女工的纺锤……一件件展品背后都是太华路街道居民共同的乡愁记忆。

  “爷爷,这是你们小时候玩的吗?”

  “对,看!这样敲,爷爷二十多年前可是在丹凤门社区锣鼓队待过的呢。”在博物馆年代旧物区域,72岁的王先生站在展品前,手持锣鼓敲出激昂鼓点,高兴地给孙女展示技艺。

  陈建生说,社区博物馆开放后,周边社区老年人常自发组织来这里追忆过去,有时还带着年轻一辈来,通过藏品展示和自身讲述激活了集体记忆,融洽了社区邻里关系。

  这里还承担了集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社群联结、治理创新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体作用。太华路街道干部蒋文介绍,馆内配套设置了童趣伴盒、非遗文化、学习伴盒、图书伴盒四个功能区域,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文化讲座吸引了许多三代家庭共同参与,八府庄小学在这里设立了青少年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小学生感知传承社区历史文化。

  “后续我们还会展出更多展品。”陈建生说,将继续用好社区博物馆,将公共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肌理,成为居民“抬脚即到、参与即享”的文化生活枢纽,提升居民生活的体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烙印关中农耕文明

  耧车、耘锄、耙床……如今,这些过去常用的农具长什么样?做什么用?都可以在高陵区庙西村社区博物馆找到答案。

  庙西村自古就是关中名村,据《高陵县续志》记载,清光绪七年,庙西村便有了现在的名字。

  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康介绍,庙西村是全省“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也是高陵区传统文化示范村,为传承农耕文明、留住乡愁,专门建立了占地600平方米,装载“成长”的村史馆和“留住乡愁”的农耕馆。

  馆内按照历史沿革、乡贤能人、文明家风、村史民约、强村之路等区域顺序布置,从明万历年间的朝谒武当山石碑拓片、西北解放区首个供销合作社到新时代村民建设家乡的身影,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普通乡村浓厚的历史变迁故事。

  2022年7月,庙西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开启筹建工作,村内一批乡贤能人积极响应,村里发出征集老物件的倡议后,村民们捐出了不少“古早”农耕用具和家中摆设的老物件。“这些生产生活农具是乡土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关中地区农村文化和群众记忆的缩影。”庙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伟华说。

  眼下,庙西村社区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研学教育带动乡村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新活力的重要一环。2024年6月7日,庙西村与长安踏歌文旅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就研学运营服务达成合作协议,制定研学计划、设计研学线路、组织研学活动等提上日程。

  展现桑蚕富民路

  “请大家看,这就是鎏金铜蚕模型……”

  在安康市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前,一只2000多岁的“蚕宝宝”——国家一级文物、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复刻放大版模型被摆放在透明展柜中。这只“金蚕”的本体是石泉县农民谭福全在当地池河河道里挖到的,现今已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也反映了安康市石泉县悠久的桑蚕文化。

  一张巨大的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上,展示了先祖将丝绸和蚕桑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壮举。“丝绸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硬通货’,受到欧洲贵族的狂热追捧。”博物馆讲解员李莎莎介绍,“金蚕”是张骞途经石泉看到桑蚕业的兴旺后,建议汉武帝铸造金蚕奖励养蚕大户,供蚕农祭拜,以祈祷所养之蚕繁衍无灾。

  “石泉人对蚕桑产业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带领外地朋友前来参观的当地居民杨女士告诉记者,蚕桑不光引领当地人增收致富,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还对当地水源地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桑博物馆不光展现了历史,还链接着未来。近年来,石泉当地大力弘扬蚕桑丝绸文化,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蚕桑博物馆与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共同构成的石泉蚕桑文化园,就是石泉县把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打造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

  在鎏金蚕丝绸馆,谭福全的女儿谭可菊自主创业开发的金蚕、桑叶、蚕丝等文创产品正在馆内展示销售,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谭可菊的文创产品和石泉各类织品已经远销海外。“石泉蚕丝刚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参加了丝博会,希望通过更多更大的平台,让蚕桑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谭可菊说。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农耕 省文物局 社区博物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