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走龙 鸳鸯莲瓣纹金碗 “藏”在美术课本里的陕西文物

2025-03-29 08:50:36  来源:西安晚报  


[摘要]赤金走龙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

赤金走龙

鸳鸯莲瓣纹金碗

金梳背

  赤金走龙:劲健有力 气宇轩昂

  可能为道教仪式所用法器

  赤金走龙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头顶的凹槽中焊接用细金条弯曲而成的双角,四肢与躯体也系焊接而成。金龙的须髯、齿状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刻画。

  有学者认为小金龙是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仪之一,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一般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在该仪式中金龙担负着信使的角色,因此便有“金龙驿”的说法。

  在唐代,龙还不完全是皇家专用图案和皇家标志,因此,唐代工匠在塑造刻画龙时,主要是从艺术角度去表现,即怎样把龙表现得美,表现得劲健有力、气宇轩昂,而不是强调龙的威严、狰狞。这也是唐代龙纹与后世龙纹的重要区别。金龙形体虽小,但形神具备,生动有趣,体现出唐代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技艺纯熟,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罕见物品。

  鸳鸯莲瓣纹金碗:

  精湛华美 最具盛唐气韵

  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造型、规格一致,制作亦十分精细。金碗腹壁的双层凸瓣,在粟特金银器上常见,其渊源可能来自更遥远的希腊罗马。装饰上,金碗的内底平錾团花,外壁压出交错排列的双层莲瓣,每层10瓣,上层每瓣中心錾刻一只飞禽或走兽作为主题纹饰,环绕以花草;下层每瓣中心均为忍冬纹。莲瓣之上、口沿外壁一周填充一组飞禽与如意云纹,莲瓣之下、圈足外壁一周则以方胜纹装饰。碗底外壁中心是一只飞翔于花草之中的鸳鸯。主纹之下,全部以鱼子纹填底。

  金碗的装饰主次分明,动静有序,成功地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是最为精湛华美、最具盛唐气韵的金质器皿,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宝级文物。因为是手工制作,2件金碗虽属“一式两份”的对器,但重量有细微的差异,唐人墨书1件为“九两半”,1件为“九两三”,称重却仅相差1克,似乎当时对重要金器的管理使用更为精准的衡器;两碗局部装饰上也有不同,外底中心虽各为一只鸳鸯,但呈回首相对状,形成有趣的互动组合。

  金梳背:运用掐丝和金珠焊缀工艺

  堪称唐代金银饰品中的杰作

  金梳背长7.9厘米,高1.5厘米,厚0.34厘米,纯金质地,形状似半月。以顶端相连的两层半月形金片为基质,两面掐丝焊接出花纹。花纹以对称的卷枝花草为中心,辅以各种边饰。卷枝花草由金丝坠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内填金珠的花苞构成;边框是金丝编结的绳索纹,下沿另加一条由小金珠坠焊的连珠纹。金梳背的底部中空,内部可以插梳齿。梳背的脊部用两股金丝编结成卷云式纹样,加圆形外框和连珠边饰,折叠装饰在梳背脊部的两面,每一面都形成了垂缦式的效果。这种装饰形式是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

  梳,古称“栉”,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为古人尤其是古代妇女的必备之物。在唐代,流行用小梳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当时一般多在髻前横插一把发梳,也有将两把上下相对或将多把小梳排列有序地插于发间。从这件梳背的尺寸和工艺看,应为装饰用品而非梳理用品。

  金梳背的制作综合运用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等特种工艺,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精细加工的水平。所谓掐丝是指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再焊接在器物的表面。其后,再将宝石、琉璃等物嵌入。这种工艺是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的,唐时称为“金筐宝钿”。而金珠焊缀则是先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别,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颗粒,然后按照一定的图案将它们焊接在器物表面。金珠工艺最早出现于三四千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在唐代,金珠常与掐丝和镶嵌工艺结合,广泛运用于首饰和装饰类器物上。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是唐代金银器制作中最精细、也是最费时的工艺手法。也正因为运用了上述工艺,再加上形制精巧、保存完好,这件金梳背堪称唐代金银饰品中的杰作。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陕西文物 赤金走龙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