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乡村“工匠”:以匠心独运绘就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2024-11-09 10:06:17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在古城西安,一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脱颖而出,他们用巧手和智慧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亮丽风景...

  乡村工匠,是乡村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和执着坚守的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古城西安,一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脱颖而出,他们用巧手和智慧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亮丽风景。

  纪俭:葡萄传奇,科技兴农

  在众多葡萄品种中,“户太8号”声名远扬。作为选育人,纪俭四十余载致力于“户太”系列葡萄的育种和新技术推广。他提出国内葡萄种植优生带理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葡萄王”。

  忆往昔,研发“户太8号”之路充满艰辛。嫁接、选苗,反复试验,历经近十年,1989年八号苗终获成功。此后,纪俭又对选育的苗进行反复嫁接,使户太葡萄家族不断壮大。如今,户太8号等多个新品种实现五次开花、三次结果成熟,攻克了我国葡萄种植的诸多难题。

  纪俭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他连续参加杨凌农高会,推广户太系列新品种;开办培训班,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建设示范点,带动当地葡萄种植能手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户太8号及配套栽培技术全国推广80万亩,年产值超100亿元。

  马杰:非遗传承,酱菜飘香

  明清之际,“南茂号”在西安诞生。作为酱菜第四代传承人,马杰以满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让这个有着240年历史的老字号重焕生机。

  “传承老字号,发扬新酱菜”是马杰的信念。他在传承中创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扩充酱菜品种,设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车间的转变。

  “小小酱菜,承载美食文化。”马杰成立酱菜辣酱制作工艺传习示范基地,实现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保护。同时,他不忘回报乡梓,企业为产业帮扶户分红,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联合体,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

  张树珉:雕刻大师,艺韵流芳

  从残疾少年到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书写了传奇人生。

  自幼患小儿麻痹下肢残疾的他,在父母鼓励下自学木雕和绘画。从模仿火花和香烟盒图案起步,他对木雕的热爱与日俱增。1985年,拜我国著名雕刻家王卓予教授为师后,他走上艺术创作“快车道”。1999年,创立陕西省中国写意雕刻院,创立中国写意雕刻艺术门类。

  2007年,张树珉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受聘为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张树珉深知“传承”之重。他坚持在教学创作一线,培养学生、带徒授艺,赢得广泛赞誉。

  王博:花匠巧手,美丽绽放

  西安是古典插花的发源地。王博从自主创业经营普通花店成长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花卉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被日式插花吸引后,王博开启了自学古典插花之路。2017年,他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古典插花走进各界,整理历代插花资料,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王博将目光投向了花卉产业链,担任陕西现代农业(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由他担任技术专家的白鹿原花里园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进新品种、制定生产标准,促进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实现了产值收入增长,带动了村民增收。

  栖身乡土,耕耘沃野。这些乡村工匠们在西安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以匠心铸就乡村发展的辉煌未来,让乡村振兴的图景更加璀璨夺目。(记者 骆妍)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乡村 工匠 名师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