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渭南市大荔县调研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 记者 殷博华 文/图
地为粮之本。保护耕地是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根本之策,事关民生福祉与国家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省持续构建“全方位施策、全流程管控、系统化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全省耕地面积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累计净增加169.51万亩。
为助力我省加强耕地保护工作,6月下旬和7月、10月上旬,台盟陕西省委会组织部分盟员分别前往渭南、商洛、延安三市部分区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强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自耕地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抓项目、保资金,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10月10日,调研组来到延安市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贺家沟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只见地里的高粱长势喜人,村里道路干净整洁,一派农业兴、乡村美的景象映入大家眼帘。
该区域曾是一片果园,因资金不足、技术不高和劳动力外出等因素,导致果园管理粗放,逐渐废弃闲置。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根据地理气候条件,修建淤地坝等蓄水设施保证农作物生长,村里还通过土地流转和租赁的形式,使得农户每年每亩地可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如今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地。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支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优惠相关税收等方式,鼓励农户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建议,政府还可提高建设标准,坚持农水结合、农林结合、农地结合的发展原则,突出建设重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让粮田变“良田”。
提质效
耕地提质量,丰收才能增底气。
渭南市大荔县地处黄河沿岸,因受地下水位偏高、降雨量增多等因素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
大荔县许庄镇西大壕村是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村,但这里也曾是贫困村,全村6000多亩土地中,三分之二都是盐碱地,土壤含盐量较高,种出来的麦田里会出现一块块的斑秃,小麦一亩地才产100多公斤,群众的日子过得很辛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荔县修建了洛惠灌区和朝邑内滩排水两大系统。西大壕村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测量、放线、打桩修建排碱渠,在田间地头共修了3条斗渠、30多条分渠,有效为麦田“祛斑”,让村民们重燃种植的希望。2021年,县上组织对村里的排碱渠进行了优化升级,引进了先进的灌排系统,实现村民“旱时能灌、涝时能排”的夙愿,将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小麦亩均产量在550公斤左右,经济林亩均收益2万元。
台盟陕西省委会一支部支委、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助理工程师简伟斌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水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土壤调剂改良、农业技术改良等方式,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提高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同时,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兴产业
产业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乡村兴。
近年来,商洛市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突破口,通过“三个融合”,推进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地处色河铺镇的陆家湾村是商洛市山阳县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7月4日,调研组走进村子,看到道路两侧金黄色的麦穗引得游人驻足欣赏。
2023年,山阳县农业农村局驻色河铺镇陆家湾村工作队立足当地实际,通过标准化农田建设和优良稻种选育等举措,发展优质杂交良种水稻150亩,产值超过50万元,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如今,村子靠着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600余户村民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
“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势资源,持续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结合调研实际,台盟陕西省委会二支部支委、高级教师林爱萍建议,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还应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根基。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