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劳模 匠心为国

2024-05-08 09:11:15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华灯初上,部分城市居民家中,智能家电已提前拉上窗帘、打开空调,静等主人的归来;忙碌的工厂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

  4月28日,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加工车间里,丁建国、王文革、曾国荣、孔稳超(从左到右)查看线圈制造图纸。 本报记者 杜玮摄

  本报记者 杜玮

  华灯初上,部分城市居民家中,智能家电已提前拉上窗帘、打开空调,静等主人的归来;忙碌的工厂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

  这一切,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保障,离不开大型变压器的技术革新,离不开国家智能电网的发展,饱含着一代代电力工匠的汗水和辛勤付出。

  4月28日,记者走进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电西变公司”),在这里聆听了一个线圈绕线岗位上四代劳模的感人故事。50年间,他们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参与我国变压器关键技术的创新变革,见证了我国电力事业从起步到辉煌的艰辛历程。

  绕线圈,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变压器在电力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线圈是变压器的“心脏”。在变压器的研制过程中,无论是过去10千伏变压器的线圈,还是现在1000千伏变压器的线圈,都需要手工操作来完成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电网建设还不完善,能生产变压器的厂家很少。1966年,原上海电机厂变压器生产线整体西迁至西安。1970年,丁建国成为原西安西电变压器厂的一员。

  “刚进厂工作的时候,厂里装备少,只有十多台卧式绕线机。”已经退休的丁建国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线圈绕制岗位有40人,大型产品每月只能生产3台左右,主要用于西北地区的刘家峡等电站。”

  线圈的质量决定着变压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线圈绕线手工操作技术性很强,没有三五年的历练,很难成为一名成熟的绕线技术工。

  丁建国虚心向师傅学习操作技术,总结工作经验,很快掌握了绕线基本技能。在变压器制作过程中,线圈的每个线饼都必须绕紧,表面的平整度要控制在±1毫米以内,并且导线绝缘不能有一点点破损。这些看似简单,但极为繁琐的重复劳动,丁建国一干就是几十年。

  1970年至1990年,西电西变公司的变压器生产能力从10千伏一步步发展到500千伏。丁建国每个月都超额完成线圈生产任务,他曾经一年干过别人两年才能干完的活儿。

  1995年春节前,为了完成一台价值百万元的电抗器线圈绕制,丁建国带着徒弟王文革一直工作到大年三十晚上。他一边工作,一边叮嘱着技术规范:“每一个焊接点要比原线略厚0.2毫米,不能让一个焊接点影响变压器质量。”

  丁建国用他的技术和品格,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他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为厂里的技术工人树立了标杆。在他的带领下,徒弟王文革也为国家重点工程立下汗马功劳。

  1995年,丁建国被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关键时刻,他用身体挡住滴漏的雨水

  直流输电相较传统的交流输电,输送距离远、线路损耗小,2000年起逐渐成为我国远距离高电压输电的首选。

  从1985年进厂至今,西电西变公司线圈车间的王文革见证了直流变压器从无到有,从小变压器到大变压器的整个过程。

  2000年,公司接到国家重点工程“三峡—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变压器生产订单。王文革担任线圈绕制项目的负责人,全程参与线圈绕制工作。

  “这是我国首次生产±500千伏直流输电产品。车间派我去瑞典学习了两个月。我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换流变压器线圈绕制技术。”王文革说。

  这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功率直流输电产品,使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对工人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16根导线要在线圈线饼中保持松紧一致,难度非常大。产品交付的时间紧,工序复杂。”王文革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在岗位上,不断摸索线圈工艺,最终掌握了技巧,带动了整个绕线班技术的提升,顺利交付订单产品。

  2000年夏季,西安经历了一场大暴雨。王文革所在车间厂房屋顶出现漏雨。紧急时刻,王文革趴在线圈上,用身体挡住滴漏的雨水,为车间采取堵漏措施争取了时间,避免了雨水中的杂质影响线圈质量。

  2000年,王文革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之后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突出贡献技师”“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称号。

  王文革常常对技术工人说:“在线圈绕制前,要通过图纸了解产品的结构、技术要求,用我们的双手把设计图纸变成一个个产品。”他将自身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职工,建立并维护车间十年生产周期的生产数据库,使车间各项技术有了传承,他的徒弟曾国荣进一步将线圈技术发扬光大。

  他为国产变压器装上了“中国心”

  随着国家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快速发展,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市场需求持续上升,线圈制造技术改进成为企业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旧的线圈加工制造技术已成为制约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生产制造的瓶颈。

  2011年,在师傅王文革的教导下,曾国荣已经成长为一名全能型技术工人。当年12月,厂里派他到瑞典学习变压器线圈制造新技术。回国后,他在国际制造新技术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终于为国产特高压换流变压器装上了“中国心”,让国产变压器线圈制造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3年,在国家重点项目“溪洛渡”直流输电工程的产品制造中,由于导线线规小、根数多、加工精度高,常规工艺方法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曾国荣从拿到线圈图纸就开始研究,经过不断分析、实践、探索,最终确定了新的加工方案,不仅克服了整组导线受力不均匀、着力面小的加工难题,而且将工期由原先的14天减少至8天,提高了生产效率。

  2017年,曾国荣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18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百名工匠”。

  2020年,西电西变公司为国家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500千伏项目生产变压器。这是迄今为止海拔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

  “公司接到40台变压器的生产任务,线圈制造工作非常繁重。”曾国荣说。为了确保产品准时交付,曾国荣与组员坚守生产一线,以厂为家,加班加点,保障线圈顺利生产。2020年12月,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正式投运。当地群众称,这是打通西藏电网统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性工程,是一条光明线、团结线、幸福线。

  几十年来,曾国荣先后带教徒弟20余名,他们都已成为变压器线圈绕制工序的主力军。其中,徒弟孔稳超成为线圈岗位上的青年技术骨干。

  为了“1毫米”的精确度

  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之一。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使大海成为绿色能源基地。西电西变公司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在当今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打造了一系列优质环保的变压器、电抗器产品。

  “直流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对变压器线圈绕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毫米的线圈线饼幅向标准,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孔稳超告诉记者。

  2008年,孔稳超分到曾国荣小组,成为曾国荣的徒弟。

  以前师傅们生产的220千伏、330千伏变压器,单线圈重量只有2吨至8吨。现在生产的1000千伏变压器,整台变压器有600多吨,单个线圈最大重量达16吨。而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变压器设计需要将线圈线饼幅向公差从±2毫米,精确到±1毫米。精确度虽然只提高了1毫米,但操作难度大了很多。

  孔稳超一边干活儿,一边跟着师傅领悟技术要领。

  2019年,西电西变公司中标三峡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1100兆瓦送出项目。该项目产品线圈绕制技术要求高、导线屈服强度大,对技术工人的手工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线圈的加工效率,孔稳超与曾国荣在车间里反复尝试,用传统方法始终无法达到将线圈线饼幅向精确控制到1毫米的技术要求。孔稳超和师傅对着绕线机思考讨论,怎样才能突破原先的操作技术?曾国荣苦笑着说:“难道还能从外往里绕吗?”

  这句话一下子启发了孔稳超。他研发了新的辅助工装,尝试从外到里绕制,在节约重复工装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终于使线圈线饼幅向控制达到了1毫米的技术要求。

  2022年,孔稳超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从丁建国到王文革、曾国荣、孔稳超,他们的故事,正是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奋斗一生的缩影。

  据了解,西电西变公司先后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百万伏超高压并联电抗器、世界首台特高压交流有级可控电抗器、超大容量三相并联电抗器、特高压直流输电用平波电抗器、海上平台用三相抽能电抗器等产品,为中国变压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劳模 智能家电 西电西变公司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