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杨家沟革命旧址: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

2024-04-25 08:38:23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近年来,我们对革命旧址进行了系统保护与修缮,升级改造了基本展陈,充分利用了红色资源,革命旧址变化很大。讲解员队伍也日益壮大,我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年轻讲解员,用心用情为每位游客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不负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的心里话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刘翠霞

  近年来,我们对革命旧址进行了系统保护与修缮,升级改造了基本展陈,充分利用了红色资源,革命旧址变化很大。讲解员队伍也日益壮大,我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年轻讲解员,用心用情为每位游客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不负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记者 段承甫整理)

  航拍杨家沟革命旧址。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摄

  4月中旬,位于黄土高原峁梁间的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漫山遍野开着淡淡的野桃花,酸枣树也抽出嫩芽。

  藏在山梁沟峁里的杨家沟村,虽说是个普通小山村,却见证过辉煌的革命历史。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也是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了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殷殷期盼,重任在肩。

  近年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努力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凝聚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挖掘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4月12日,米脂县东南23公里处沟壑峁梁间的杨家沟村,在春风吹拂下,涌动起无限生机。杨家沟革命旧址就位于杨家沟村半山腰的扶风寨中。

  “就是在这几孔窑洞中,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月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书面报告,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从这里传向全国。”带着研究课题再次来到杨家沟,中共米脂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常天民向记者介绍。

  常天民曾任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多年来致力于杨家沟红色历史研究。

  “担任馆长时,我挖掘了大量杨家沟的红色资源。那个阶段的工作相当于‘砍柴’,缺乏系统‘整柴’。现在,我正集中精力编写《图说杨家沟》一书,进一步丰富杨家沟的党史研究。”常天民说。

  跟随常天民的脚步,记者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屋内一侧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群像,一侧是会议场景的油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参观时,引用了周恩来的一句评价,‘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介绍。

  从“十二月会议”旧址往山上走,是毛泽东、周恩来旧居。走进院子,迎面是一张“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庄。

  “杨家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地方。”刘翠霞讲解。

  毛泽东旧居内,书桌、笔砚、油灯、锅灶、石碾、土炕,处处是历史的印记。在杨家沟的120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写下了40余篇文献和80余封电文稿。窑洞内彻夜不熄的灯光,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旧居墙上挂着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到此处,他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

  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法学与社会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彩梅感触颇深。她说:“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党的总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当下,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同时,正确执行政策和策略,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提高掌握和运用政策和策略的能力与水平。”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小院里,几名游客在毛泽东旧居前围成一圈,动情地唱起《东方红》,嘹亮的歌声从山腰飘向远方。

  小小的院落,一时掌声四起。四川农业大学退休职工王全是合唱的领唱。他身着红色马甲,站姿挺拔,双目炯炯有神。

  “我家里出了6位老红军,父母出生在革命老区清涧县。父亲1934年参加红军,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负伤也多次立功。我为父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王全感慨道,“此次回乡祭祖,我们特意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在这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所以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歌。回家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儿孙们,让优良的革命传统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历史的一点一滴,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还原。”常天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牢记在心。我要抓紧时间深入挖掘、整理杨家沟的红色资源,汇编成通俗读本,为更多党员干部和游客打开了解杨家沟红色故事的一扇窗。”

  讲活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告别居住了120天的杨家沟,经绥德吉镇、佳县刘家坪,从吴堡川口东渡黄河,离开了生活战斗13个春秋的陕北高原,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4月12日,刘翠霞为游客讲解时说。

  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时,承担讲解任务的正是刘翠霞。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刘翠霞难掩激动:“干一行爱一行。从事讲解工作20多年,我每天都在想如何才能讲得更好,让更多人记住杨家沟的革命历史。”

  2003年8月,刘翠霞应聘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开始自己的讲解生涯。“以前我们吃住都在杨家沟,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村民们也都认识我。我的‘米脂牌’普通话在杨家沟越练越好,讲解也渐入佳境。”刘翠霞说。她的身上有陕北人热情、大方的特质。

  “琢磨、着魔、揣摩,晚上睡觉我都在想这些讲解词该怎样讲,才能引人入胜。一个停顿、一个语气的转变,都直接影响着讲解的效果。”刘翠霞说,为了讲得更深入、生动,她不断加强党史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夯实讲解的基本功。

  有游客问刘翠霞:“相同的内容你讲解了这么多年,不觉得枯燥吗?”

  刘翠霞说:“游客大多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作为一名讲解员,我就要以他们的视角,和他们一起重新走进杨家沟、了解杨家沟,去深刻领会这里的历史。”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的漫长。讲好红色故事,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传承。如今,作为副馆长,刘翠霞的新任务是培育出更多热爱杨家沟、能讲好杨家沟革命旧址光辉故事的讲解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作为一名年轻讲解员,我感到十分光荣,也感到重担在肩。”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申焕焕说。

  “参观者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每次讲解结束后,我都会把游客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补齐这方面的知识短板。”申焕焕说。

  除了专业的讲解队伍,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还培育了一支“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在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为中小学生讲解杨家沟的红色故事。

  4月10日,一场春雨过后,杨家沟革命旧址迎来了米脂县“红小米”培育工程主题研学活动。米脂县东街小学的师生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聆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革命历程。

  “在革命纪念馆,我内心特别激动,因为这里是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地方。我感触很深,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传承好伟大的革命精神,长大后造福社会。”米脂县东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柏燃说。

  米脂县杨家沟镇镇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高博介绍,除了设立“红领巾讲解员”志愿服务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还开通了“云上”观展服务。参观者只需打开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云上游览模式,线路导航、语音讲解等功能一应俱全。

  强化红色领航,把村民嵌入产业链

  从杨家沟村的高处向下看,一个樱桃园惹人注目。

  “这些樱桃树今年都进入了盛果期,预计5月底就能采摘,到时候正是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旅游旺季。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能销售多半的樱桃。”杨家沟村67岁的村民马振涛看着山间的30亩樱桃树,喜上眉梢。

  这个樱桃园共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樱桃树,除了游客采摘,每年还有客商来收樱桃。马振涛的樱桃不仅不愁卖,还成为杨家沟村的特色致富产业。

  近年来,来杨家沟村的游客越来越多,陆续有农户流转土地,在山上种植青梨、红梅杏、山地苹果等水果,打造“点线面环圈”绿色田园风光。黄土高原的沟峁里,绿色发展理念在杨家沟村的产业发展中得到践行。

  杨家沟村曾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4000元。

  穷则思变。2017年,杨家沟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确立了“黑色养殖+红色旅游+绿色田园”三产联动发展思路,整合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黑毛土猪特色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

  红色是杨家沟村最亮的底色。“依托杨家沟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引进了专业的旅游公司,打造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新建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记忆1947纪念馆,今年已投入运营。”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林向记者介绍。

  4月13日,在游客接待中心,讲解员姬欢欢热情地为游客递上熬制好的小米粥,向游客讲解接待中心的服务功能:“接待中心是红色景区的第一站。我们熬制了米脂特产小米粥供游客品尝,希望广大游客记住米脂、记住杨家沟。”

  杨家沟镇党委书记鲍雪娇介绍,围绕“红色+”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模式,杨家沟村以扶风寨为核心,串联寺沟村、巩家沟村、岳家岔村等传统村落,形成“大杨家沟”景区概念,将杨家沟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和窑洞庄园体验样板区。

  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杨家沟村把村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以前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就像一个点,游客转一圈就走了。现在我们通过吃、住、娱、课程开发等环节全方位留住游客,把这里变成一条线,让村民尽可能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带动群众致富。”鲍雪娇朴实的话语中,蕴藏着杨家沟村民增收致富的密码。

  李永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2年,仅在杨家沟旅游项目建设期间,就有100多名村民在项目上务工,总劳动收入达600多万元。村民不出远门就实现了就业增收。

  红色旅游也带动了农家乐发展。在杨家沟村,小丽农家乐颇有名气。头茬苜蓿、苦菜……靠着天然有机食材,一桌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美食不仅让游客竖起了大拇指,也让村民王小丽每年稳定收入10多万元。

  “来我们这里吃饭的多是旅游团队,而且一年比一年人多,最多时我们一次性接待了120个人,生意越来越好。”王小丽高兴地说。

  如今,杨家沟村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杨家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8.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46元。

  曙光就在眼前,我们应当努力。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热潮,杨家沟的山野绿了,群众的腰包鼓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也越传越广。

  (记者 魏伟 刘坤 段承甫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惠 王阳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玲玲 高津)

  记者手记 | 源于热爱,用情传承

  在杨家沟蹲点采访期间,无论是瞻仰杨家沟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述峥嵘岁月的故事,还是与纪念馆工作人员、村镇干部深入攀谈,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都在用热爱承担责任,用真情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转战陕北。77年前,他们风尘仆仆来到杨家沟村。短短的120天,毛泽东写下了40余篇文献和80余封电文稿。光照千秋的思想,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家沟考察时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使命在肩,初心可鉴。殷殷嘱托,字字千钧。

  讲解员刘翠霞,在这个小山沟一干就是21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她一点也不后悔。她说,刚参加工作时,自己起点很低,算不上优秀,凭借对这段历史的热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杨家沟的热爱,她把讲解这件事情反复做、用心做,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如今,在做好纪念馆管理工作之余,她总要找机会、挤时间,坚守讲解一线。她还努力做好“传帮带”,让这份事业后继有人。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常天民,即使到了新的岗位上,也依然执着地做着相关研究。从历史到当下,从毛泽东到马氏家族,只要谈起杨家沟的红色革命史,他就滔滔不绝,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如数家珍的背后,是他对党史研究的热爱与责任。

  作为6位老红军的后人,四川农业大学退休职工王全参观旧址后,和他的同伴深情地高唱《东方红》,表示要把杨家沟的革命故事讲给子孙听,让红色基因和优良革命传统薪火相传。

  赓续红色血脉,任重而道远。在陕北榆林,在米脂县杨家沟,像王全、常天民、刘翠霞这样热爱党史、热爱杨家沟革命历史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牢记嘱托,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精神态度,用心用情讲述杨家沟的故事,让红色血脉代代赓续。(魏伟 刘坤)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杨家沟 革命旧址 米脂县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