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走进甲辰龙年总台春晚的“西安时间”

2024-02-10 10:37:26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  一场诗与乐的交融共鸣,一场古与今的对话携手,一场国潮气息满溢的文化盛宴——2月9日除夕夜,2024甲辰龙年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揭开神秘“面纱”,在亿万华...

  一场诗与乐的交融共鸣,一场古与今的对话携手,一场国潮气息满溢的文化盛宴——2月9日除夕夜,2024甲辰龙年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揭开神秘“面纱”,在亿万华人的瞩目下惊艳亮相。

  总台春晚的“西安时间”里,交互表演流光溢彩,街市人流热闹欢腾,科技力量升腾城市气韵……跨越时空的联结中,西安释放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暖与善意,于诗意满长安的千年盛景中,在龙腾虎跃的欢庆里,向世界送出美美与共的声声祝福。

  烟火气 见证长安城中不变的盛世繁华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晚9时许,作为总台春晚第一个登场的分会场,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篇章的“打开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在VR特效与后期技术的助力下,“诗仙”李白跨越岁月长河“穿越”而来。烟火璀璨中,他随着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一起走进西安永宁门,走入千年后的耀眼长安。

  西安是一座鲜活的城,隔着千年的时光,依旧让人怦然心动。当所有观众与李白同行,走入大唐不夜城繁华的步行街,只见新春烟火气十足的街巷中,人群摩肩接踵,云鬓花颜的游客提灯赏玩,民俗杂耍移步是景,热气腾腾的油泼面伴随商贩的吆喝,让人更加垂涎欲滴。

  除夕之夜,古城人家的炊烟和街肆里坊的谈笑声共同飘荡在夜空:这座城中的每一个人,便是长安。悠然古雅的生活,热热闹闹的生活,沧而不老的古都魅力——伴随春晚镜头,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被轻盈展现,又一次俘获世人的心。“星河轮转,时光千载!”这是李白一路所行的由衷慨叹,“君且看,今日长安——”这是李白试图了解和领略的今日西安。

  追随李白的好奇,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的主舞台绽放在众人面前:以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的主舞台上,鼓阵、灯阵、舞乐齐鸣;戏曲演员在光影矩阵中展现技艺,使人血气为之激荡;网络达人朱铁雄展现的精彩秦腔大靠“变装秀”,让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

  总台春晚五地联动的全民共舞,汇聚每一份有温度的新春烟火气,伴随着西安分会场秦腔一声吼,气氛热烈的陕派说唱,燃爆其中的三秦热情。当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潮流说唱街舞和唢呐、方言、秦腔等三秦地域元素结合,“国潮味道”带着满当当的仪式感和氛围感包裹住每个现场里、荧屏前的观众。

  这是专属于西安年味里的热烈与热情——百姓新春中的百姓舞台,在真实、欢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中满载盛情。

  长安味 那是融通历史与现实的念念回响

  你说一句夜不晚,我便到了真长安。

  西安,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这座十三朝古都不仅有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风雅和诗书文脉,更有着活力、创新、包容的无穷魅力。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中,自千年前而来的李白邂逅了当代的青年演员张若昀,他们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对和中成为“知己”,在融通历史与现实的念念回响中,共同踌躇满志“入长安”。

  乐舞声声,唯美大气的高空水袖舞蹈,伴以唐风琵琶演奏,梦幻浪漫。清籁而悠长的乐声,唤醒了沉静在千年岁月里的风。当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跳起大唐琵琶舞,蹁跹佳人的身姿,如推若引,漫步轻盈,仙袂飘飖。花好月圆的诗意梦境,飒沓如星的少年意气,丝路商贾的繁花风情……在西安分会场古今艺术形式的交融中,长安盛世风流,有着挺拔雄韧的刚劲,也有着清越柔情的缠绵。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的旖旎风光,在飘如云外的磅礴乐中,更在氤氲满城的盛唐诗中。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以诗词“串场”,通过全民唱和,凸显了西安人对古诗词的喜爱,彰显这座诗意之城“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浪漫情怀。

  楼阁之上,李白吟诵出那句气势直冲云霄的“大鹏一日同风起”,他的耳畔,响起千年后西安人的相和之声,“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这位伟大诗人青年时期仗剑远游时写下的诗句,那时他感受着盛唐的蓬勃气象,胸中鼓荡着凌云壮志。而这,又正是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长安的豪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总台春晚中西安的年味,有着诗之“都城”的独特气质——千余人同场吟诵唐诗,亿万人共同“神游”长安,历史中数不尽的文化珍宝在这座城中灵动“起舞”。

  共吟诵 一睹“山河诗长安”的今朝瑰丽

  一年一度的总台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大众通过总台春晚投射心中的那份期待,围拢“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升腾起的温暖。以文化人、以文兴城,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豪情,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成为承载这份期待与温度的最好载体之一。

  伴随着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篇章步入高潮,流传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交响乐”被东仓鼓乐社奏响,与西安交响乐团珠联璧合,展开合奏对垒。击座鼓、吹笙笛、敲云锣,当那些不朽古音和着磅礴交响回荡耳畔,李白与张若昀再次出现,一呼百应地引领全民唱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与文字跨越时空的桎梏,通过不朽诗篇和震撼交响,激荡出一座城市中所有人的灵魂共振。

  忆长安,不止旧梦深,今日的西安马咽车阗,更有万种风流:“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中,无数高楼拔地而起,是西安都市的风光绮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新能源汽车疾驰而过,西安科创力量蕴含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秦岭高山巍峨壮丽,景色奇绝;“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中欧班列(西安)跨越国境,跑出新时代联通世界的加速度;“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中,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续写飞天梦想……分会场上,由陕籍文化名人张艺谋、贾平凹、闫妮、刘奕君、白宇配音,在无数吟诗之声的此起彼伏中,笔墨诗词“涌现”在大唐不夜城上空。古代诗词观照今日长安,勾勒描摹出现代西安的风姿。

  隔千余年风云,西安遥望沉淀在岁月长河中的辉煌、荣耀、骄傲,西安缔造比缅怀更有分量的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总台春晚呈现的西安,背后是西安城市形象的不断跃升,是西安城市品质的不断蜕变,是这座城市一系列创新和作为带来的强大引力波。

  “陕西娃!”——“到!”;“西安美不美?”——“美!”;“西安嫽不嫽?”——“嫽!嫽滴太!嫽扎咧!”零点时刻,大雁塔下,秦腔人通过“一呼百应”的问答,让豪迈的三秦之声响彻整个三秦大地,将新时代三秦儿女的幸福生活彰显得淋漓尽致。西安分会场以震撼、沸腾的热气腾腾,与总台春晚主会场、其他分会场展开联动,彰显对新年、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良宵共守,辞旧迎新,这是何等热闹而又美好的时刻!跨越历史,连接未来,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不断探索,与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秉持“承古开今·面向未来”的理念一样,激扬起新时代气势磅礴的创新活力与澎湃动能!

  ■节目亮点

  穿越千年的合作 跨越万里的融合

  西安鼓乐+西洋交响乐 携手展现“诗意中国”

  世界非遗西安鼓乐,源自唐代长安宫廷的清音遗韵,经千年流转至今仍光鉴照人。

  源自四百多年前丝路终点意大利的交响乐,从欧洲流传至东方享誉全球,以气势恢宏明朗而著称于世。

  甲辰龙年总台春晚的舞台上,西安鼓乐六大乐社之一——东仓鼓乐社与西安交响乐团同台炫艺,百位艺术家首度合奏《诗词长安》。

  这音符似跨越千年时光,跨越从长安到罗马之间的万里通途,中西合璧、相融相谐,绘就丝绸之路古今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图卷。

  中国声音

  西安鼓乐在时代浪潮里“重生”

  着圆领袍、梳高发髻、扫细蛾眉……当东仓鼓乐社20余位团员以唐人之姿,携笙、箫、琵琶等经丝绸之路远播东西方的乐器端坐于大唐不夜城舞台中央,恍然间,千年前盛唐宫廷清音遗韵在天地间回荡。

  国乐正宗,婉转悠扬、磅礴辉煌,泱泱盛唐气象倾泻满台,唐代宫廷大宴宾客乐曲《满庭芳》片段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春晚的舞台上,向五湖四海的宾朋一展盛唐长安华彩韵致,赓续民族DNA中国之声。

  这乐曲,李白当年也许在兴庆宫大殿上聆听过;这排场,太平公主也许在大明宫内苑里见识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华夏文明绵延不衰的意义不言而喻。

  世代相传却历久弥新的西安鼓乐,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其中的一支东仓鼓乐脱胎于唐代宫廷燕乐,在长安繁盛时沿丝路传播至世界,14年前与西安五大乐社合称“西安鼓乐”,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在长安故地宛若新生。

  东仓鼓乐历经千年历史能在西安重现春晚舞台,得益于一代鼓乐宗师、“活化石”赵庚辰生前历经半个多世纪将心中数以亿计的音符及全套演奏技巧传给弟子,为人类音乐宝库抢救了珍贵史料。同时,赵庚辰弟子范炳南及儿子赵筱民成立的东仓鼓乐社也经过15年的深耕,逐渐找回、翻译了浩如烟海的唐代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音乐的灵魂,经代代艺人口传心授,保存了西安鼓乐之精粹,连接起古代与当代、长安与世界。西安鼓乐昔日辉煌远胜于西方交响乐,交响乐团建制最多百余乐手,而千年前西安鼓乐乐团建制极其庞大,平均一场音乐盛会可达数百位梨园子弟齐奏,一部大套曲长达一个多小时,声部之丰富、曲调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更早于西方交响乐一千年。

  如今,一千多年前的旧曲调,在当代社会被注入了青春新声,更收获了来自年轻一代的巨大关注度。乐团的年轻乐手们会用古老乐器去演奏当下最流行的音乐片段,或者年轻人最爱传唱的国风歌曲,也会精心打磨老曲调的韵味,演绎出更细腻、更富变化的声部和调式。这几年,东仓鼓乐社在抖音上爆火出圈,几乎每场演出直播间里都会聚集20多万粉丝,最多的一场演奏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刷屏,大家毫不吝惜对唐代乐器、对中华传统正宗曲调的热爱与膜拜。

  这一次在春晚舞台上,双云锣亮相了,甚至第一次用到了编钟。乐手齐与峰告诉记者,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良,让西安鼓乐的表达方式更丰富了、更精致了。

  独特表达

  交响乐探索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接轨

  声声不息绕悬梁,梦回千年见盛唐。在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舞台上,恢宏华美的交响乐和盛世大唐之遗韵第一次完美融合,一展诗仙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

  这一次,春晚导演组给西安交响乐团提供了一首新编的《诗意中国》曲谱,约有两分三十秒,经过乐团五次排练合成,很快完成了春晚导演的要求,第一次正式彩排就得到了导演组的强烈认可,甚至被导演组评价为整个西安分会场最具重量级、最饱含文化韵味、最值得期待的乐章。

  西安交响乐团工作人员申淼告诉记者:“这首曲子非常明媚喜庆,昂扬向上,节日氛围特别浓厚,乐手们拿到谱子很快就上手了,在现场演奏得气质磅礴、大气恢宏,非常符合龙年春节的气氛。伴随着乐曲,全场观众和李白共同诵读《将进酒》,那种穿越千年的万丈豪情,瞬间被点燃了!”

  诗词是中国人独有的个体表达,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浪漫挥洒,唐诗的存在,让世界记住了中国文学的高度,西安交响乐团在春晚舞台上的这一次惊艳亮相实属震撼。因为,这是属于西安交响乐团的专属风格,其原创作品《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至今已携手濮存昕、张国立、张铁林、何赛飞、吴京安、史可、刘敏涛等知名艺术家走过全国13城,巡演21场。交响乐+吟诵版《将进酒》,濮存昕、关栋天等大腕都曾扮演过李白,与交响乐团默契地合作过。尤其是由西安演员郭达老师扮演的李白,以地道陕西话朗诵《将进酒》,如诉说千年前家常往事般娓娓道来,全网播放量早已过亿。如此国粹,以如此传统又新鲜,中西合璧的方式,得到全国各地观众热烈好评,评价西安交响乐团发掘、展现、传递着唐诗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在新时代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希望随着龙年春晚的‘余音’,能有更多人走进西安音乐厅,感受这份独特的中国魅力。”西安交响乐团工作人员曹曦文兴奋地说。

  ■台前幕后

  “西安美不美?”“西安嫽不嫽?”

  舞台上发问的秦腔“花脸将军”,是他!

binary_middle.jpg

  “陕西娃!”——“到!”;“西安美不美?”——“美!”;“西安嫽不嫽?”——“嫽!嫽滴太!嫽扎咧!”伴随着甲辰龙年零点钟声敲响,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上,在光影交错中,一位秦腔“花脸将军”,在大雁塔下向现场的青年郎们发问,更向四海华人发出来自长安的“邀约”。

  这位威猛高大的“花脸将军”,是西安秦腔演员王建力。来自超百年历史的秦腔剧社——西安三意社,唱了几十年戏的他,在甲辰龙年春晚第一次站在了全国荧屏的最高舞台上。“憋着一股劲,把咱老秦人最热情的一面亮出来!”王建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优中选优

  三句台词试音就试了几十次

  “当时一见面,导演跟我说,‘王老师,这下你要火了。’火不火啥的,我没啥感觉,我就觉得咱一定要在这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全力以赴,亮出咱西安人的精气神。”有着爽朗直率的标准秦人性子,王建力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站在排练场时,和春晚导演的对话。

  1975年生于西安周至,王建力工秦腔花脸,师承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李买刚。他的表演功底扎实,唱腔浑厚苍实,将音宽厚嘹亮、清朗激越,一改人们印象中秦腔花脸光靠“吼”的感觉,乐感十足。作为被西北秦腔戏迷们熟知的花脸演员,不论是《铡美案》《打銮驾》中的包公,《黄河阵》中的赵公明,《斩单童》中的单童,还是《黑叮本》中的徐彦昭、《白逼宫》中的曹操……王建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次被选上在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亮相,王建力认为,秦腔中的花脸行当,尤其能展现老秦人慷慨激越的一面,也特别能带出长安城的气势非凡,“这个角色一出来,连续三句发问,会让人有热血沸腾的那种感觉,感受秦腔穿过耳膜,鼓声振在身体上的感觉。”

  别看只有三句台词,王建力从接到“任务”起,着实花了不少工夫琢磨、练习,“三句发问,层层递进,声振屋瓦的气势是一方面,还要有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王建力告诉记者,在春晚导演组试音时,自己光录音就录了几十次,“高调、放嗓——每句话都是优中选优,最后找到最适合的那个版本。”

  装造构思

  专门为春晚设计脸谱

  盔头、长翎、红袍、红靠——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上,王建力威风凛凛的秦腔出场扮相让不少网友惊呼“帅呆了”。其实,这多源于他自己的“装造构思”,“导演组为我专门建了个微信小群,一起探讨这个代表文化传承的亮相中,我该以什么装扮出场,我建议主色调用红色,毕竟是中国年嘛,咱们讲究喜庆。髯口大家一开始想用红的,后来我提出来如果将军是一身红衣的话,衬白色髯口会更亮眼,最后我提的建议都被采纳了。”不仅是装扮,观众看到的花脸的勾画也由王建力自己完成。“黄色打底,上面有代表喜庆的红色花式装扮——这是我专门为这次春晚设计的脸谱,每次彩排,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去勾脸。”王建力说。

  看着自己在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上的亮相,王建力坦言“很自豪”,大年初三,他又要随团开始忙碌在西安年的秦腔舞台上了——从大年初三到初八,三意社将在开元大剧院连续演出,还有更多走进田间地头的基层演出,已经排到了农历二月。

  “不管是春晚舞台,还是城市舞台、百姓舞台,对我来说,都是要百分之百认真对待,全力以赴的舞台。”王建力说,“咱作为秦腔人,要为观众服好务,演好戏,让大家开开心心过大年!”

  花心思,用“巧劲”——

  高空水袖“舞动”穿越千年的满庭芳华

binary_middle (2).jpg

  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上,流光溢彩、令人惊艳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一幕高空水袖舞尤其令人难忘——7位唐装打扮的舞者,身着唐三彩设色的古意长裙,在3米高空以水袖翩翩起舞,仿若穿越千年而来,仙气飘飘,唯美曼妙的水袖翻飞,让人惊艳。春晚演出后,记者采访了7人中来自西安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朱珠,2000年出生的她笑着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表演高空水袖舞蹈,“别说,还真是个技术活儿!”

  精打细磨

  很多挑战都是“第一次”

  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唐音唐乐中,一袭水袖舞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绮丽,在艺术的助力下,历史与传统文化如诗如画“活”了起来,显现出温柔而充满力量的中国味道——西安分会场舞台上,与琵琶舞等其他艺术形式珠联璧合,朱珠和同伴们的高空水袖表演留给观众们深刻印象。鲜为人知的是,台上三分钟,是幕后一个半月的精打细磨。

  “2023年12月底,我们接到了任务,经过春晚导演组的严格筛选,最终,我们7个来自3家不同文艺院团,身高都是1.68米的姑娘成功入选了‘高空水袖’这个板块的演出。”朱珠告诉记者,严卡身高体重,源于“高空水袖”舞需要借助的支架道具的承载力安全限制,“观众看到我们穿的长裙,其实下面‘藏’着一个高达3米的支架,我们的身体被安全固定在这个支架上,就像‘不倒翁小姐姐’一样,借助上肢力量带动身体,继而‘舞’之‘蹈’之。”

  在3米高空“起舞”,且下肢无法发力——对于跳了多年舞的朱珠和同伴们而言,这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头一次。“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适应高空,其次舞蹈是一项需要全身协调的艺术,下肢被固定就大大增加了舞蹈的难度。另一方面,支架是有韧性的,我们需要给一定力量让它去晃动,并且7个人要保持方向、摆幅的完全一致,舞蹈才会好看——这都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技术和练习默契。此外,我们的水袖非常轻且长,在高空舞动时很容易受风力等因素影响,缠绕到发髻上。”朱珠打趣道,“所以每每休息,大家都感叹,‘仙女’可真不好当啊!”

  虽然遇到了很多“第一次”,但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7个女孩子还是先后闯过了恐高、磨合默契等“关卡”,她们甚至总结出了很多小经验,比如高空水袖舞动时的动作幅度要比地面练习时更大些,“再比如我们的支架在室外和室内的硬度是不一样的,在室外练习和彩排时,我们会先把支架放在取暖器旁‘取暖’,这样它在演出时的柔韧性就会更好。”朱珠说。

  长安舞姿

  别具中华传统风格的美感

  相传水袖舞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历史悠久的水袖舞不断完善后,包容了戏曲和舞蹈风格,别具中华传统风格的美感。

  为了最完美的展现长安舞姿,从1月中旬进入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演出实地排练以来,朱珠和同伴们经常要在室外凛冽的寒风中,从晚上一直排练到第二天四、五点,“我们上下支架要装拆固定装置,非常麻烦,所以每到排练日,只要一上去,就不会再下来,大家都互相提醒少喝点水,多贴点暖宝宝。”

  虽然排练辛苦,但在曾创造大唐盛世的长安跳起高空水袖舞,也让朱珠特别自豪。“我是陕西人,这些年一直在西安工作,能够在大年夜为全国亿万观众带来独具长安之美的舞蹈,真的非常激动。”这个活泼的女孩子说,“其实最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是在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演出,过了段时间才知道,开心的呀——爸妈今年能在总台春晚看到我了!之前我妈还一个劲嘱咐我呢,要好好表演,要注意好表情,可要把咱西安最美的一面亮出来。”

  举家团圆日,万家灯火时,朱珠和她的伙伴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夜,甲辰龙年春晚后,她们还要继续奋战在各自的舞台岗位上。“演员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大家能来看我们的演出,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朱珠说。

  从中国-中亚峰会迎宾仪式到西安分会场

  薛宇轩:一朵“芙蓉花”的“绽放”

binary_middle.jpg

  除夕之夜,舞乐辉映,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中绚丽婀娜的芙蓉花舞,在三百名舞者的演绎下,表达了古都西安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25岁的西安歌舞剧院舞蹈演员薛宇轩,就是这“花海”中的一员,“2023年5月,我曾经和同伴们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的迎宾仪式上演绎过芙蓉花舞,这次在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再度成为‘一朵花’,是再一次的骄傲和自豪!”

  完美绽放

  做好舞台“花海”中的一朵“花”

  国潮涌动,长安绝美。当芙蓉花次第在舞者手中轻盈“盛开”,传递着花开富贵、花团锦簇的美好寓意,西安这座城市热情洋溢地面向所有观众,将城市风采表达得淋漓尽致。

  薛宇轩告诉记者,此次演绎芙蓉花舞的“大队伍”,汇聚了来自陕西、广西、青海等多地艺术院团的演员,因为是成片“花海”,所以每朵花与团队的配合就显得更加重要,“花海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动作和高低错落有细微的差别,但这细微差别之中,又要做到整体一致——拍大景的话,如果有一个人动作出错,就会非常明显,影响整体视觉观感,所以我们必须一遍一遍地练习,练默契、练熟练程度。”

  相比一些来自民间和高校的演出队伍,来自专业文艺院团的薛宇轩等人还承担了更多工作——她们除了演出,也帮春晚导演组完成了很多辅助排导工作,“我们曾经在中国-中亚峰会的迎宾仪式上演绎过芙蓉花舞,有一定经验,所以在分区域小组排练的时候,导演会安排我们给其他演员进行协助排练。”

  别看是群舞和“氛围组”,为了让分会场“花海”中每一朵“花”完美绽放,姑娘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每隔一天就需要在严寒的户外场地排练到次日清晨四、五点,早已是大家熟悉的日常,“‘芙蓉花’是花伞形态,在大量反复的练习中,每个演员都进行了数千次撑伞、合伞的动作,大家手上都磨出了血泡。”薛宇轩笑笑说,“不过这都没什么,能够‘盛开’在大年夜全国观众面前,做好舞台‘花海’中的一朵‘花’,我们已足够开心。”

  推介西安

  让四海宾客感受古城的热情活力

  相比其他演员排练完可以“倒头就睡”,薛宇轩在持续近一个半月的排练中,除了演出还有不少事要忙——这次,西安歌舞剧院共有11名演员参加了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的演出,薛宇轩是这个“小分队”的领队,“大家分散在不同节目中,每个人的资料收集、行程工作安排、排练时间、上场时间……导演组都是直接跟我沟通,再由我通知、叮咛大家。”薛宇轩笑言,“光春晚相关微信群就加了十几个。”

  即使如此,在采访中,薛宇轩很少说“备战”春晚的累与苦,她把这次的所有经历都视为一种幸福,“我是西安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能够这么美地绽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看到这么多其他地方的演员来我们西安分会场展现各自的艺术光彩,心里是发自肺腑的自豪——这么大的舞台上,有我的身影,虽然可能只是几秒钟的几个集体镜头,但我已经非常幸福。”

  在排练的日子里,薛宇轩也经常在休息时,给外地院团的演员们推介西安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好逛的,邀大家在春晚之后在西安感受这里独具特色的中国年味,“西安人是好客的,希望更多人从舞台上、在现实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活力!”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职茵 实习生 买雯迪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炜(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春晚 西安时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