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4-01-27 07:53:05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陕西,勉励我们“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赋予我们“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重大战略使命,三秦儿女备受激励和鼓舞,深感温暖与荣光。...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陕西,勉励我们“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赋予我们“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重大战略使命,三秦儿女备受激励和鼓舞,深感温暖与荣光。

  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陕西的极大信任、极大关怀。我们牢记“国之大者”,扛起政治责任,精心精细做好服务保障,向全世界展示了恢弘的中国气派和绚丽的陕西风采,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了力量。

回顾2023年

  一年来,面对经济恢复的波浪曲折和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面对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围绕构建“六个体系”、争做“六个示范”目标,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3786亿元、增长4.3%,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400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300万吨。

  紧盯关键环节,稳定经济运行

  坚持能源与非能稳产并举抓工业,巴拉素等10处煤矿建成,延长气田扩产一期项目新增产能18.9亿方,新增电力装机152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4000万千瓦,镇安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调试发电,榆能40万吨乙二醇项目建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33.4%、154.5%、7.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扩产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G8.5+基板玻璃项目建成,延榆高铁开工建设,丹凤至山阳高速公路通车,引汉济渭工程实现供水。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100.3%,文旅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7729亿元。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国内首条千吨级高品质镁示范线建成投产。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0个,科研人员成立转化企业10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37%、33%,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全省发明专利投权2.2万件、增长16.1%,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就地转化技术合同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投资分别增长10.1%、46.2%,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2%,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数字产品制造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18%。

  推进改革开放,释放市场活力

  上线“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15个,“跨省通办”政务事项达到154项。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49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26.2%、26.9%,实有企业156.5万户、增长12.1%,净增“五上”民营企业1182家,新增上市企业7家。供应工业“标准地”316宗3.6万亩,“交地即交证”项目676个。省属企业实现利润799.4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对中亚出口增长221.9%。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5300列、增长15.3%,出口陕西货值增长26.1%。自贸试验区新增有业绩的外贸企业368家,陕汽重卡、新能源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01.4%、1154%。

  统筹城乡区域,推动融合发展

  苹果、木耳、茶叶农业产值分别增长3%、24.5%、12.8%,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西部百强县新增1个、达到8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2%,集体经济薄弱村降至10%以内,农村卫生户厕、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1.7%、95.6%。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230万亩,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启动实施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柞水县朱家湾村入选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加强生态治理,促进绿色转型

  推动秦岭七省(市)跨区域保护,修订秦岭区域产业准入清单,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面积达99.3%,商路被纳入全国气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全面启动荒淇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宇弯”攻坚战,治理沙化土地94.9万亩。开展黄河流城清废行动,提标改造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114座,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优。新能源交易163亿千瓦时、绿电交易22亿千瓦时,绿电供给占比达到26.8%。

  强化夯基兜底,增进民生福祉

  开展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发放稳岗资金9.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6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投入35.1亿元改善1646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第一层次学科增长89%,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数全国第3,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理工农医类)全国第4。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83个县启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11%,51种慢性病、地方病纳入医保范围。建成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00个。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16个,惠及居民23.14万户。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达到98.8%。

展望2024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6.5%,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1260万吨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以上,力争“十四五”以来累计降低10%左右。

  今年重点工作

  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加快西安“双中心”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能源陕西实验室,探索释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溢出效应。实施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推动“三项改革”政策向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延伸。启动实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200亿元。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万家。

  塑造产业链群新优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7.8亿吨、2470万吨、350亿方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2500亿元、18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非能工业增加值增长7.5%。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打造商旅名街15条,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8.5%,文旅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8500亿元。

  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聚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等10个重点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打造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样板100个。加快“双千兆”网络部署和IPv6改造,力争5G基站总量达到12万个。

  坚持综合施策,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陕煤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国能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两个千亿级项目开工。加快闪存芯片、比亚迪扩产和隆基100GW硅片等项目建设,实施好240个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1000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6.5%。加快延榆等5条高铁、眉大等13条高速、西安威阳国际机场三期、东庄水利枢纽、王瑶水库扩容等在建项目进度。实际使用内资增长10%。全年社会(企业)资本投资增长5%。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限上网络零售额增长10%。重点支持15个县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省属国企战略协同、专业重组。分类推进开发区改革,加快政企分离,提高运营效率。深化电力市场改革,逐步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建立健全与人口、产业布局相匹配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西安国际港站吞吐量49万标箱以上,力争省内货值增长15%。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开展制度型开放先行试点。开展“陕耀全球”百团千企拓市场抓订单活动,净增有业绩的外贸企业500家,进出口总值增长8%。积极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好456个项目落地。

  推动民管经济加快发展。健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常态化办好政企恳谈会,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扩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培育认定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0家、人才服务基地25家。深入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为中小微企业新投放信贷资金不少于20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均增长20%以上。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万亩以上。做优做强苹果、蔬莱、茶叶、畜禽、中药材5个千亿级和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个百亿级产业链群,水果产量达到2110万吨,蔬菜和食用菌达到2100万吨,茶叶保持在14万吨左右。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0个。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新创建500个以上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高质量完成22.9万座户厕改造任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达到93.7%。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加大合作社质量提升、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度,集体经济薄弱村降至5%以内、较强村超过10%。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夯实县域支撑,增强区域发展均衡性协调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分类施策推动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力争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增速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产业园区三年提升工程,县域园区工业产值增长7%。分类推进10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新创建10-15个县城建设示范县。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促进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三大区域相互赋能。加快建设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打造陕北高端材料基地鼓励引导陕南壮大旅游康养和毛绒玩具、小电子、预制莱等消费品制造业。依托“飞地经济”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健全区际利益补偿和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更好服务全国生态保护大局。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加快黄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态带建设,修编“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为重点,全力打好“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0.8%。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重点行业减排绩效,新增B级及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削减关中地区电煤消费160万吨,力争煤炭主产区铁路运输比例达到90%,国考10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6.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99.1天。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地热资源利用。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提高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促进西安鼓乐、咸阳茯茶、汉中藤编等特色非遗传承发展。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大力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开展青年艺术家创作扶持计划,推出更多既具秦风秦韵、又叫好叫座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擦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振兴秦腔艺术,办好2024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活动。提升丝略国际艺术节影响力,支持传统剧院拓展网上剧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水平,鼓励延长开放时间。深入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推动文旅惠民平台扩容提质,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突出可感可及,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扎实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和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计划,拓宽跨区域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省级标准化和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力度。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示范”建设,推进职普融通。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大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支持力度。

  深化健康陕西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铜川开展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的衡布局,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力争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失能老人补贴制度,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三年行动。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力争每千人托位数达到3.8个。推广老年助餐和就近医疗服务。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 陕西新篇章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