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策划 | 陕亮这一年

2023-12-30 07:43:38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摘要]“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上写就浓墨重彩的篇章。...

  2023年——

  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一年

  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年

  也是陕西争做西部示范谱写新篇的一年

  中国,你好!陕西,你好!

  续写千年友谊 开辟崭新未来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在绵延2000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上写就浓墨重彩的篇章。

  共同开创中国—中亚合作美好的明天

  大道不孤,命运与共。这一刻,紫云楼与不远处的大雁塔光影交织,璀璨斑斓。古老丝绸之路的起点上,中国梦同中亚各国的梦更加紧密相连。以梦为马,凯歌以行。从西安出发,中国携手中亚国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千年古都 文韵悠远迎盛会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00多年前,悠悠驼铃在古丝绸之路回响。今天,浩荡壮阔的历史长河为古城西安源源不断注入文化自信,千年丝路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驼铃声”回响 “丝路情”永传

  灞河之滨,万众瞩目。古都西安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中亚五国的贵宾。作为今年中国重大主场外交的开篇之作,中国-中亚峰会看点多、亮点足,硕果累累。

  文韵贯长安

  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不断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孕育出从容自信、大气包容的城市气质,并带来现代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澎湃动能。

  陕西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脚下是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远眺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俯瞰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已无数次登上西安城墙的讲解员马潘,仍不住感慨:“城墙见证了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参与了地方发展与时俱进。”悠悠文脉,弦歌不辍。陕西,古老与现代贯通,厚重与时尚相融,以丰富多姿的样貌呈现于世。

  文华胜处长安在

  时至今日,到长安一游仍是许多人的热爱与选择。2023年上半年,西安旅游人数达1.24亿人次,旅游收入1501.8亿元,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雁塔晨钟,曲江春苑,灞柳风雪……典籍里的长安与今朝的现代都市融为一体,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一座城市,何以拥有这般穿越时光的吸引力?

  丝路起点书写“一带一路”开放新篇章

  20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大门。十年来,陕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再次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唐风汉韵弦歌不辍千年古都今朝更盛

  承载周秦汉唐悠悠文脉,新时代的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利好释放期、综合实力提升期,长期积累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优势正在持续迸发,文旅带动消费的独特优势正在集聚释放,辉煌历史与活力今朝已然融汇成发展的澎湃动力。

  西安如何现“长安”

  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古老与现代交织,包容与开放并蓄……是这座古都的风情万种和千姿百态。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涵养着意味隽永的古都文明和文化自信。

  这里发现一支“宝藏乐队”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至今已流传1300余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西安鼓乐曲调丰富、形式严谨、风格鲜明,又因演出人数众多,涉及乐器广泛,所以也被誉为“中国古代交响乐”。

  于山水交融间品味汉唐气象

  巍巍秦岭孕育万千文化瑰宝。陕西西安不胜枚举的文物与传世的文献相互印证。西安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济阁”,位于秦岭北麓,馆藏宏富,文济厅设置巨型书墙陈列精品图书5万余册,以经史子集为线,气势恢弘、浑然一体。

  天空之眼瞰古都西安

  古之长安,今之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留下了钟楼、城墙、大雁塔等诸多承载历史印记的地标性建筑。近年来,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新兴文化景区的火爆“出圈”更是带给人们新的感观盛宴。

  古韵悠悠展汉中新风

  在陕西省西南部,有这样一座城,盘卧在巍巍秦岭与绵绵巴山之间,汤汤汉水从这里发源,众多典故在这里诞生,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它便是,汉中。

  欧亚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十年之前的金秋时节,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首次提出,2013欧亚经济论坛也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响应倡议的国际性会议;十年之后的灞水之滨,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商学界人士齐聚,围绕金融、经贸、能源、生态、科技等多个议题展开对话,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

  中欧班列十年回眸

  在西安国际港站,平均每1小时40分,一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便从这里驶出。十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开行量从46列增长到超过4600列,从单一线路发展到开行国际干线17条,实现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西安国际港站已成长为国际化物流枢纽中心。

  秦创原的创新密码

  作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秦创原围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这一核心,整合陕西工业基础等既有优势,激活科技成果、高端工艺等科技资源,重塑“科技—产业—人才—金融”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探索西部科教大省创新驱动新路径。

  国家地理几何中心内连外畅

  西安是国家地理几何中心和古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也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和集结中心,干线运输和区域分拨功能显著,到全国各大城市平均距离最短、速度最快、平均成本最低。

  古都西安发展势头强劲

  一季度,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2834.11亿元,同比增长7.6%。数字增长背后,是付诸实践的系列务实举措。今年以来,西安市千方百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底气更足、朝气更显,矫健步伐里彰显出奋力追赶、敢于超越的使命担当。

  这里变身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问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今年一季度,以62.8%的同比增速持续领涨,产量占全国的13.8%,全国大约每生产七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产自这里……去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多方角力的新赛道上,十三朝古都西安异军突起。

  “四支队伍”为咸阳发展注入新活力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省咸阳市,拥有两千多年建都史。毗邻西安的咸阳市,近几年加快西咸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含新量”,举办“人才兴咸”大会推动建设人才高地,依托西安雄厚科技资源吸引科技成果转化,随着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项目落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活力。

  关中不“关” 拆篱破藩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流量火爆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灯光,映照着今日关中平原城市群紧密相拥的璀璨前景。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点滴汇聚,促成山川巨变。千沟万壑,早已绿意盎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目前,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59%以上。山、川、塬、梁、沟、峁、壑……黄土悠悠百万年。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已然碧水蓝天,草木葱郁。

  “洞穿”秦岭调水 长江黄河“握手”

  凿秦岭,打隧洞,鏖战10余载。一泓清水背后,是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的世纪工程;是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的超级工程;亦是为鱼儿“修道”、为动物“让路”的生态工程。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传承观察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不绝。黄河两岸,留存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赓续着连绵不断的黄河故事。

  从“沙漠之城”到“生态粮仓”

  经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测算,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玉米亩产达到1350.36公斤。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乡村振兴

  陕北民歌,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它饱蘸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和气质,把陕北后生的梦想唱在了锄头和犁铧里,把陕北婆姨的情怀唱在了锅台和窗花纸上,也唱出了黄土高原上的勤劳、自信和冲天豪气。

  陕北老区新貌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不远处传来熟悉而温暖的歌声。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曾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不仅记录了延安时期三五九旅开荒屯田、开辟军垦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80多年来南泥湾的一次次蝶变。

  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向“绿”发展

  陕西省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这里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汉中不断为产业“植入”科技元素,提升产业一线“含绿量”,持续促进“绿色颜值”转换为“金色产值”,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和企业发展。

  青山愈绿 产业愈兴

  距离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拆除至今已有五年。记者近期再访秦岭北麓沿线看到,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保护水平不断提升,秦岭护绿成效明显。同时,西安市部分区县持续推进多种类型的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当艺术风刮过乡村

  过去5年,“艺术乡建”让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秦岭山村变身艺术空间。今年端午假期,5万多人汇聚这里喝咖啡、听爵士乐、看田野放映、淘手工造物……在村庄里忙碌的不只是农民,还有戴草帽的画家、音乐人、戏剧表演者、“艺术村长”和乡村振兴顾问。

  “西迁”教授汪应洛的大我人生

  80多岁时,他仍在“和时间赛跑”,奋斗在管理学科的最前沿,2015年,他被授予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在致辞中,85岁的汪应洛铿锵有力地说道;“我将用我的余生,更加努力地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曹修斌以"老黄牛"精神扎根政法战线

  今年是曹修斌在政法战线扎根的第27个年头,从基层派出所到机关,面对各类政法工作,曹修斌总能保持严谨、专注、热情。沉下心、多动嘴、多跑路,把心窝子掏给老百姓,把基层的一件件小事干好。

  47载做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64岁的乡村医生刘永生,被四里八乡亲切地称为“村里的120”。谁家有个急病,一通电话,他就背着医疗箱赶来。从医47年,刘永生接诊病人少说也有10万人次,出诊万余次。“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作一生的事业。”刘永生这样说,也这样做。

  “朱鹮妈妈”守护“东方宝石”20载

  张军风是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长,55岁的她守护“东方宝石”朱鹮超过20载。2002年至今,张军风带领朱鹮饲养技术小组,连续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雏、自然育雏和义亲抚养三大难关,共繁育成活朱鹮500余只,野外放飞140余只,她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为“朱鹮妈妈”。

  用爱温暖“星星的孩子”

  10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帮助下,金色阳光康复中心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通过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的形式,每日为近500名儿童提供社交、行为矫正、语言沟通、生活自理等康复及融合教育,已累计为超过3000个家庭提供帮助。

  西安有个“常妈妈”

  冬日寒夜里,52岁的西安人常向阳举着牌子站在西安市儿童医院门前,牌子上写着“无偿提供食宿”。这些年,常向阳不但站在医院门前,也站在医院的病房里、过道里,她把一批又一批的外地贫困患儿和家长接到距离医院不到500米远的“心羽家园”免费提供吃住,这个只有200平方米、放了12张床铺的“家园”也成了很多外地病患家庭临时的温暖“港湾”。

  一位中国农妇的“画中风景”

  当日子过好后,年过五旬的陈小玲终于拿起了画笔,从芥子园的山石舟船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她如同一个“画痴”一般徜徉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甚至将卧室白墙改造成了画板,在此临摹龚贤的《松林书屋图》。近十年来,她画下了无数风景,自己也成了一道风景。

  窑洞“诗人”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自2018年12月至今,胡少杰用双脚写下近千篇古典诗词,记录心灵之沸腾、生命之热烈。通过诗歌创作,他从“无端泪水湿寒衾”的迷茫、绝望,走向“轻言大笑甘和苦”的豁达、开朗,并在热爱生命中“享晨风淡,午风烈,晚风凉”,“留欢诗酒茶,裁出漫天花”。

  特教学校里的陪读母亲

  陕西省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年级学生赵懿菲,小时候被相关单位认定脑部发育迟缓。进入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后,母亲王鸽辞去工作陪同赵懿菲上学,一年365天照顾女儿衣食住行。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