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笔下的老西安记忆

2023-09-04 09:05:2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记录下这一件件故事,虽细小琐碎,却丰富有趣,是那个时代真实投射的背影,是历史写照的真实再现。”作为一位老西安人,朱文杰退休后喜欢走街串巷,发掘西安的老故事,致力于为这座古城留下文字记忆。...

  朱文杰在家中 实习记者 李济朴 摄

  □ 实习记者 李济朴 记者 殷博华

  “记录下这一件件故事,虽细小琐碎,却丰富有趣,是那个时代真实投射的背影,是历史写照的真实再现。”作为一位老西安人,朱文杰退休后喜欢走街串巷,发掘西安的老故事,致力于为这座古城留下文字记忆。

  今年75岁的朱文杰是国家一级作家。平日里他兴趣广泛,喜欢剪纸、集邮、绘画、摄影,出版有《记忆老西安》《长安回望》《吉祥西安》等作品集,曾任《西安城墙(文化卷)》主编。

  “退休后,反而焕发了我写作的青春,仅出版作品就有千万字。”朱文杰说。

  打小就生活在西安的朱文杰,早年居住在位于西南城角的四知村、白鹭湾,自称“西头的娃”。2008年退休后,他的足迹从儿时居住地铺展开来,向西安城的角角落落延伸。十多年来,他以“亲见、亲闻、亲历”的写作方式,追寻老西安一条条街巷、一个个老建筑的前世今生,把老西安的街道历史、风貌变迁、名人轶事、市井生活串成鲜活的记忆……至今,《记忆老西安》已出版四卷,共计200多万字。

  在柏树林走访挖掘过程中,朱文杰听到一件趣事:1964年,家住柏树林的一位吴姓先生在家中发现价值连城的四颗夜明珠,传说一颗就值6亿元,这件事被记入《文史拾趣》。为确认此事真伪,朱文杰反复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后又向文博界朋友请教,最终确认为是编造的传说。

  “我之所以把这件事仍写进《柏树林》一文中,以见证我在挖掘西安历史上所走的弯路,也庆幸我一直抱着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所见的一切。”朱文杰说。

  “西安城墙是西安的灵魂之地,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童年及青年时期的经历,让朱文杰对西安城墙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生命依恋。对他来说,西安城墙是深植于心中最大的骄傲,是他向外地朋友夸耀西安的第一谈资。

  身为《西安城墙(文化卷)》的主编,朱文杰聊起西安城墙有说不完的话。编撰期间,他寻找适合的作家创作了百万字有关老西安的作品,自己创作的约6万字作品也收入该书,其中的一些故事成了他写《记忆老西安》的“养料”。

  朱文杰回忆说,儿时在西安城墙上有人放羊,有人将城砖取走盖房,还有人干脆在墙体上挖洞造屋居住。他曾就读的私立东西甜水井街小学位于含光门内,彼时他和伙伴们经常沿马道上城墙。那时有个叫“过城门”的小游戏,小伙伴们分成两排,手拉手你唱我答。守城的唱着问:“城门城门几丈高?”要过城门的答:“八十八丈高。骑马带刀,让我小孩过一过。”于是,守城的挥手放行。

  “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能感觉到浑身上下洋溢着当年青春年华的朝气蓬勃和意气风发。”朱文杰说。

  “中国的历史文化看西安,我以为第一就是看西安的城墙。”2016年,西安城墙的南门作为春晚分会场外景地,惊艳了全国。这让每一个深爱西安城墙的人都感到欢欣鼓舞。如今,在空闲时,朱文杰仍会登上城墙欣赏城市景色,俯瞰城内文庙、碑林博物馆的雄浑厚重,感悟城墙与护城河、环城林带形成的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和特殊景观。

  “老西安故事的记录是抢救性的,能抢一点是一点。”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一路前行,有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老街巷逐渐消失,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鲜活的记忆,朱文杰计划从西安古建文化展开新一轮的抢救性发掘,为后人留存记忆。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朱文杰 西安记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