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 敞开“大学校”之门 解码博物馆发展新动能

2023-04-22 11:01:35  来源:西安晚报  


[摘要]曲径通幽之处,葱郁苍翠的古柏古松与矗立千余年的小雁塔呼应,诉说着岁月流淌的长安故事;豁然开朗之间,“天圆地方”的现代博物馆守护历史遗珍,也在书写时代答卷的进程中,展现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西安博物院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资料图片) 记者 李明 摄

  曲径通幽之处,葱郁苍翠的古柏古松与矗立千余年的小雁塔呼应,诉说着岁月流淌的长安故事;豁然开朗之间,“天圆地方”的现代博物馆守护历史遗珍,也在书写时代答卷的进程中,展现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在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殷殷嘱托中,8年来,西安博物院感恩奋进,加强文物保护与研究利用、提升展览水平、强化教育功能、深化文旅融合,将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之路,越走越宽。

市民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游览 (资料图片) 记者 郝钟毓 摄

  让历史与文物说话

  西安博物院坐落在唐代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原址,著名的小雁塔位于院内。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博物院考察。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切嘱托,激励着西安博物院的进取步伐。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西安博物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近年来,西安博物院重点完成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的制定,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基础管理工作也在循序渐进推动中。仅刚刚过去的2022年,西安博物院新接收文物337件组,完成一般陶俑藏品5371件组、级别藏品8类2538组2830件的账物核对工作,建立260件文物的电子档案,完成劣化的41册古籍的保护修复方案并申请立项。

  让文物遗存不再躺在库房“沉睡”,而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出自己的故事。8年中,西安博物院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原创展览策展力度,2022年,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区全新面世;“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及原创展览“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等精品展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和“丝路琉光”展分别登上当年4月和5月“中博热搜榜”。

  “哇,用VR眼镜看到的画卷动起来了,还给我讲故事呢。”4月16日,6岁的王彤彤在西安博物院展厅里兴奋地跟妈妈描述自己的“新发现”。

  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西安博物院副院长李燕介绍,西安博物院积极探索智慧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进程,除了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展示方式外,同时通过推动藏品数字化,编写AR历史绘本,推出线上展览与云课堂,AR导览、社教机器人等,全力促进了“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短短几年时间,院内的陈列展览日益丰富,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让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4月16日,天朗气清,西安博物院园区中游人如织,从“活起来”到“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大众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同一天,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的“小分队”走进陕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趣”读博物馆系列公益课程之“天街飞马”的故事,在这里公益开讲,引得小朋友们欢笑连连。

  博物馆一方面“收藏”历史,一方面带公众展望未来。当它的各类空间和多元功能日趋开放,“如今的西安博物院,已经不仅是一个局限于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场所,通过开展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公众活动,它正敞开“大学校”之门,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浸润公众的心灵。”李燕说。

  “乐知学堂”中活动不断,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三课堂”;在暑寒假主办“我们都是唐朝人”等公益主题学习营,让中华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少年成长;将“美育教室”搬进博物馆,与30多家大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据介绍,近年,西安博物院主动顺应趋势,深挖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组织多种公众教育活动,与公众及时分享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博物馆公众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西安博物院还在重点开展校本教材编写,已完成了《我从丝路来——西博宝藏》《学成语识国宝》《画说西安》与智慧AR社教读本的编辑出版,并进一步推进AR智慧社教平台的建设。李燕介绍,“此外,我院积极拓展文化惠民领域,西博大讲堂、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跟随西博去探秘、流动博物馆等主题活动不断延展公众教育服务半径。”

  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下的“破圈”之路,西安博物院同样主动拥抱“元宇宙”,让带着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的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生活,由此推出的唐小西系列、展览系列、传统节日系列、数字文创、影视剧、游戏等系列文创产品36类280余种,深受大众追捧,红出城市文博圈。

  2022年,西安博物院入选亚太地区20大博物馆,这是西安博物院多年奋进脚步的成果见证,更是西安博物院将殷殷嘱托铭记于心、化为行动的见证。

  记者了解到,2023年,西安博物院将继续推进博物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做好博物馆“五进”工作,开发完善品牌教育项目,拓展线下线上教育新阵地,推出《他从丝路来——蓝衣少年之长安游记》等精品展览,对外继续推行“一院+N馆”模式,有效整合馆校资源,共同推进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建设,拓宽西安博物院辐射带动范围和文化服务半径。

  “让历史文物服务百姓,服务时代。”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甘洪更表示,西安博物院未来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充分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向人民群众展示“活”起来的文物,讲述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遗产故事,“我们将继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让博物院这所‘大学校’激发更多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记者手记

  “活起来”的博物馆为城市发展注入力量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徜徉于文物之中,我们思接千载、神交古人,在历史中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指示,高屋建瓴,既是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要求,也为博物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传承创新,科技赋能;激活文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西安博物院通过在文物与历史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令传统文化成功“破圈”,令博物馆魅力实力“出圈”。

  并不止一个西安博物院——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截至2022年底,建成各类博物馆159座,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思路,实施城市考古、大遗址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城市建设、促进文物文旅深度融合,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如今,在这座“博物馆之城”琳琅满目的打卡路线中,市民游客对文博深度游的热情不断高涨;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家博物馆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探秘及各类研学课程等多样服务产品,深受大众欢迎;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们以亲民化路线走向大众,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带着西安城市的文化热情,与五湖四海的游客共同“回家”……

  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当博物馆在新时代中有了更多“打开”方式,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这座城市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如西安博物院一样与城市气韵相伴共荣。它们将在新时代中呈现出色彩瑰丽的奇妙之“变”,把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带给更多的人所知晓。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西安博物院 解码 博物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