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牢记嘱托、实干奋进的五年。
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预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7年净增1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8万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工业增加值达到3311亿元和1.3万亿元,分别较五年前增加65%和57.9%;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9万人;物价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来,科创基金超百亿元,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全省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综合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4位
■五年全省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20户,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居全国第4位,光伏制造业产值近千亿元,汽车产量从61万辆增加到130万辆
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十承诺制”试点改革,出让“标准地”174宗1.72万亩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顶格落实减税降费让利政策,累计超过3233亿元,实有企业总量实现翻番
■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8.53%、达到639.3亿元、创历史新高
■自贸试验区33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综合保税区达到7个、居全国第6位
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
■建成高标准农田2011万亩,种粮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年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2022年达到1298万吨
■“3+X”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苹果、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前10
■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5万公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46%提升至78.1%,93.5%的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
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11项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峁、芦山峁、杨官寨、太平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原创性贡献
■话剧《柳青》《主角》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毛乌素沙漠的女人》《歌从黄河岸边边来》《一条棉被》荣获“群星奖”
■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新增4家5A级景区和5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绿色本底不断厚植
■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秦岭“五乱”治理成效明显,438座小水电站整治全面完成,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169个矿业权全部退出,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设立,秦岭长效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92%,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等教育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居全国第3位
■全面兜牢保障底线,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增长16%、34.6%、41.8%,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6%、60%,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面达到95%,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2022年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多轮冲击,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各项工作难中求成,经济运行实现逐季回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全域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能源综合保障能力达到6.8亿吨标准煤,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
——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跃升。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力争绝大多数县形成1—2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人民群众生活展现新气象。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4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持续缩小。
——美丽陕西建设取得新突破。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持续增强,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日益健全,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2023年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起步之年。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力推有效投资扩大。全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0个,年度计划投资4804亿元,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力促居民消费回升。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净增限上企业1000家以上
■力助市场主体纾困。帮助大企业稳定生产,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对困难行业领域定向帮扶
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驱动力。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全省规划发电量2900亿千瓦时、增长7.4%,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总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新开工煤电项目1000万千瓦以上
■加大数字经济牵引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
■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着力培育5个以上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户以上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强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发挥好秦创原辐射作用,完善创促中心、网络平台、平台公司服务功能,健全路演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全省孵化科创企业不少于1000家
■加快人才强省建设。支持西安建设国家“3+N”人才聚集平台,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扭住改革开放关键环节,补齐短板破解制约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聚焦经济发展,加强经开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职能协同,提升投资贸易规模和效益。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6%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帮办代办”深度广度,完善“陕企通”服务功能,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统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深化26个重点帮扶县、234个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帮扶成效,开展重点镇村帮扶行动,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230万亩,确保种粮面积4500万亩,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科学制定镇村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创建2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加强优势互补政策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加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监管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创新协同、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推进西咸一体化,进一步提升西安同渭南、铜川、商洛、杨凌协同发展水平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力争新培育3-5个经济总量过200亿元的县(市)
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当好生态卫士
■提升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水平。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完善综合监管体系,深入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大力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专项治理,“一断一策”推进111个国控断面全面达标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两高一低”项目审查机制,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转型,高标准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
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系统开展秦岭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和品牌打造,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推进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旅板块,加快推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恢复增长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太平遗址考古发掘、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石峁遗址申遗等工作,加强古籍典藏保护修复和利用,健全陕西特色非遗名录体系
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平台,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省市优抚医院改革,积极推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秦药”品牌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严格落实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扎实开展房地产领域风险排查化解,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交通、消防、建筑等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城镇燃气、商贸市场安全隐患,巩固自建房治理成果,加大农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工作力度,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安全防范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