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关键词“陕北民歌传承发展”

2022-09-14 08:46:2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的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听听委员们有啥好建议——...

  陕北民歌是陕北的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听听委员们有啥好建议——

  杜朋朋:为陕北民歌加入“新潮味”

  8月14日,CCTV-15音乐频道播放了陕北新民歌《三万个月亮》。这首歌曲把陕北民歌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从去年12月8月首发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传唱。

  《三万个月亮》由省政协委员、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担纲主唱。“在《三万个月亮》中,陕北民歌与现代音乐碰撞出了火花,注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后的陕北民歌在曲调旋律上变得更加吸引人,因此赢得了年轻受众的认可和青睐。”杜朋朋说。

  “当代就要有反映当代的内容,当陕北民歌遇上新潮,它的深厚艺术蕴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动力。”杜朋朋认为,近些年,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曲式融合的成功范例证明,古老民歌与流行音乐可以“歌”“曲”合璧,陕北民歌的传播应从现代多元化文化传播交流方式中汲取营养,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合理地创新演绎形式,使其更具有时代气息,促进创新发展。

  如何加快陕北民歌“走出去”步伐?杜朋朋建议,将陕北民歌进行特色演绎,选取耳熟能详、类型各异的陕北民歌进行重新编配,结合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以及舞台多媒体呈现方式,提升舞台艺术表达效果和观赏性,并进行全国、全球巡回演出。以西洋乐与民乐相融合的编配思路,将全球化的音乐语言和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相结合,融合多元化文化内涵,打破语言和距离的壁垒,促进陕北民歌与其他音乐语言的交流互鉴。(记者 刘凡銆)

  尚飞林:保留陕北民歌的原生态

  “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产生的歌、词、声、腔,反映的是当代乡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也是人们真实情感的流露。”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随着民歌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再加上市场需求的影响,陕北民歌里特殊的“味儿”在逐渐减弱,原汁原味的歌声越来越少。

  “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源自陕北方言。”在尚飞林看来,歌词是民歌的魂。陕北民歌的演绎在发音、章法等方面都紧紧依附于陕北方言,蕴藏着陕北人民的真切感悟,在表达陕北民歌质朴、鲜活的原生态风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新的民歌在不断产生,但是能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的新民歌不多。”尚飞林结合多年的作词经验建议,要在民歌的作词上展现新意,用接地气的音乐语言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面貌、新气象的当代新民歌。注重陕北民歌的风情表达,基于陕北语言特点,根据陕北话的特有腔调写出浓郁的“黄土”味道,“在民歌中以方言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人们的心迹,将陕北人民的心理情感直白的描述出来,将陕北民歌的简单、淳朴特点表达出来。”(记者 刘凡銆)

  孙瑜:推动陕北民歌走进校园

  “陕北民歌作为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红色基因的传播载体,具有艺术性与革命性的双重表现力,既具有历史积淀又富有时代特征。”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认为,高校教育不仅具有传承艺术的天然优势,而且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高校声乐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更承担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陕北民歌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教育入手,从建立传统音乐审美习惯开始,让陕北民歌真正摆脱陕北民歌的生存之困、断层之困、保护之困。”孙瑜表示。

  孙瑜建议,大力开展“陕北民歌进校园”、“民歌赏鉴”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推进陕北民歌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提供理论讲座和赏析示范,提升对陕北民歌的体验感和接受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变迁,提高学生对陕北民歌的文化认知。

  她还建议,探索“思政+音乐”音乐党课模式,在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红色基因的基础上,生动传唱党史中的经典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党课模式,使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的有效载体,并形成政府、艺术院团、高校的协同机制,拓展陕北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推广路径,丰厚陕北民歌传承土壤。

  (记者 刘凡銆)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陕北民歌 委员 传承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