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发
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画面。 新华社发
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画面。 新华社发
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画面。 新华社发
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向全国人民敬礼的画面。 新华社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神箭”再创新纪录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站立时长达到近10个月,刷新了此前遥十三火箭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
为何火箭发射升空前要“站”这么久?专家告诉记者,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随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遥十四火箭也结束了应急救援值班任务,由应急状态转入正常任务状态。
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载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发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实施,至今已走过近30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均可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据新华社
西安“智造”全系列动力 助力神舟十四号筑梦天宫
西安新闻网讯 6月5日10时44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出征。这是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迈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后,我国首批航天员正式入驻天宫。这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全系列动力,再一次全程护航新一批“太空三人组”筑梦天宫。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在此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承担着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与神舟十四号飞船上的各种主推力及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的研制任务,并配套了返回舱、推进舱两套推进子系统和9种22台泵阀产品。
对火箭而言,发动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发动机启动瞬间,温度变化极端而剧烈,压力陡增130多倍,上万个零部件同时工作,一个微小失误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发射任务及后续航天员即将开展的系列科研试验中,高质量、高稳定、高安全度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研制,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六院发动机研制团队精益求精,把“每一次”当做“第一次”,坚持确保高可靠、高安全性,对在试车、飞行中曾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反复的梳理,充分开展“回想”和“预想”工作,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复核复查,并做好相关预案。通过进行试验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更为牢固的试验系统,确保此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本次发射任务中,六院派出了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型号副总师段增斌为队长、老中青三结合组成的火箭发动机发射试验队。六院常规火箭发动机总师段增斌作为本型号副总设计师,克服了疫情影响,早早来到发射场,与试验队员们一起开展测试操作检查工作;型号主任设计师冯耀辉作为发动机技术负责人,负责发动机在发射场的整体技术工作和计划安排,带领试验队员出色完成着了各项工作;总体设计周塞塞是此次试验队员中唯一的“80后”,但却是“老队员”。新研制的发动机全自动测试仪首次于发射场使用,通过他充分的学习与沟通,使得新测试仪的使用方便性、测试效率和测量质量得到提高……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六院每一个试验队员的坚守,确保了火箭发动机表现完美。
随着本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后续相继还将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体积和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将有能力容纳更多的航天员和试验设备,开展一系列的功能验证和试验任务。(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超强箭载计算机 西安硬科技研制飞船“最强大脑”
西安新闻网讯 6月5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运送神舟十四号顺利升空。本次任务771所配套数管分系统中央单元、环控数据处理装置、舱载医监设备主机、话音处理组件、箭载计算机、故障检测处理器、逃逸程序控制器及82个品种的电路产品,为任务成功保驾护航。
相比其他运载火箭,为确保宇航员的人身安全,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设计之初就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指标要求。771所承担了控制系统箭载计算机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故障检测处理器和逃逸程序控制器三种关键单机的研制任务。箭载计算机是火箭的“最强大脑”,在火箭整个飞行过程中实时接收来自捷联惯性测量组合的加速度和陀螺的脉冲信号等,经过运算,控制火箭各执行部件协调工作,完成对火箭的制导和姿态控制。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是针对宇航员全新设计的系统,通过实时检测火箭的重要参数,及时判断重大故障并发出逃逸指令,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火箭上的“救生艇” 航天四院为航天员搭建“生命之塔”
西安新闻网讯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三名航天员成功入驻“太空家园”。航天科技四院承担了此次发射中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的全部动力装置、“神舟”飞船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分别应用于火箭和飞船系统,全程为空间站建设保驾护航。
火箭逃逸塔位于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顶部。逃逸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瞬间产生巨大推力的特点。一旦火箭在发射升空阶段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它会按指令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的时间内将载有航天员的舱体带到2-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帮助航天员瞬间安全逃生,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展以来,航天四院42所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先后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的发射任务,次次不辱使命,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航天四院42所为神舟十四号飞船提供了所有动、静结构与机构密封件,为未来即将发射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提供了舱体、舱门动静密封件产品,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舱内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航天四院42所还承担了舱外航天服上所有橡胶件的研制与生产,主要包括舱外航天服主气密层、手套橡胶件、连接处密封件等三类产品。
本次神舟十四号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长期生活,航天四院为空间站的“太空厕所”研制了大便袋上盖组件,主要用于空间站航天员日常排泄物的杀菌处理,精心为航天员长期在站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空间家园”,这些物品此前已经随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抵空间站,为航天员入驻做好了准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西安科技架设太空“WIFI” 让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始终在线
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正式出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研制的中继终端、天线网络和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太空飞行“硬核”护航,让航天员“招牌式的回答”——“感觉良好”一直在线。
架太空“天路”
让“感觉良好”持续在线
在神舟十四号飞船上,西安分院通过中继终端搭建的太空“天路”建立飞船与地面之间的天地通信通道。那么,中继终端具体是怎么工作的呢?
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飞船中继终端开始工作。根据神舟十四号飞船飞行程序的指令链要求,中继终端中的设备会计算出天线的指向数据。之后,转动设备将中继天线指向天链中继卫星。这样就完成了对天链中继卫星的捕获跟踪,建立从神舟飞船到天链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通信链路,实现了神舟十四号飞船与地面通信的畅通,确保了地面的测试人员可以实时地掌握飞船的飞行状态。
据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任务负责人余晓川介绍说,通过中继终端与天链中继卫星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可以将地面对神舟十四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通达天地
让“感觉良好”始终畅通
神舟十四号飞船上的天线网络虽然“身板小”,但是小小的天线网络却是神舟十四号飞船天线信号的枢纽,飞船上10余副天线的信号接收和发送都是通过天线网络来为其提供信号通路的。
在神舟十四号飞船天线网络上,共有USB天线网络、VHF天线网络、GNSS天线网络三部分组成。天线网络小小的身躯里承载着强大的功能。据西安分院神舟十四号飞船天线网络设计师朋毅介绍说,当神舟十四号飞船的通信信号要通过天线网络的时候,其首先要对信号进行分路或合成,并通过双工器对信号的杂波进行过滤,然后转换为可接收或发送的信号。其中的GNSS天线网络还在后续的航天员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身“秘书”
让“感觉良好”体验更佳
隶属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虽然听起来不起眼,却发挥智慧随身“秘书”的重要作用。神舟十四号飞船上所有分系统的参数内容都要通过数管分系统转发到飞船仪表上来显示,而要想将复杂的参数变成航天员可以掌握的直观数值,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作为智能管理员直接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当神舟十四号飞船各个分系统开始运行的时候,所产生的数据会汇集到数管分系统,然后智能管理员对数据进行汇总,并转换为航天员可以直观识别和操作的内容,并在仪表上显示出来。这样,航天员通过飞船上的仪表就可以直观地了解与飞船有关的所有参数,时刻掌握飞船各个部分的运行状态。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作为“智慧大脑”,是与航天员直接实现交互的重要系统。
在神舟十四号飞船上共有50余幅页面显示飞船各部分的情况,并根据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需要,显示包括世界地图、航天员身体情况等相关内容。这些都是由作为智能管理员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来提供的。
神舟十四号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2022年,西安分院先后为我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船研制了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仪表计算机软件共10余套系统产品,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持续贡献力量,让“感觉良好”始终在线。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