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10级强风和零下40℃低温 航天六院发动机技术助力北京冬奥会手持火炬“氢”舞飞扬

2022-02-04 01:58:59  来源:华商网  


[摘要]北京冬奥会火炬手们手持造型别致的“飞扬”火炬,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他们运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氢能技术,首次实现了冬奥会火炬的“氢”舞飞扬。...

  2022年2月2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举行火炬传递仪式。火炬手们手持造型别致的“飞扬”火炬,传递“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传递爱好和平崇尚运动的不变情怀。

  “飞扬”火炬的心脏--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他们运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氢能技术,首次实现了冬奥会火炬的“氢”舞飞扬。

  经过千锤百炼,“飞扬”在10级强风、零下40℃低温、暴雨、以及5000米高海拔等环境下的燃烧状态都十分稳定,可谓拥有钢筋铁骨,不惧任何环境。

研制过程中难点频出 火炬团队迎难而上

  本次冬奥会手持火炬“飞扬”采用绿色环保、燃烧性好的氢气作为燃料,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其全部内部燃烧装置均由航天六院北京11所及101所联合设计制造。

  氢作为最干净的燃料,燃烧时除生成水外不会产生碳排放,也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任何污染物。接到冬奥会手持火炬“心脏”研制任务,航天六院高度重视,全力攻关,院领导多次前往项目现场,调研项目进展,慰问项目团队。在航天六院所属北京11所、101所两家单位强强联合的共同推进之下,为“大火箭”保驾护航的航天六院绿色氢能动力成功转化为点燃“小火炬”的能量源泉。

  2020年2月底,航天六院一批精英骨干陆续抽调到位,组成了手持火炬项目团队,开始了跨专业、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突破,拉开了从无到有,将火炬艺术创意转化为实物产品的艰苦过程。

  2020年7月9日,火炬原理样机首次组合为一体,试火成功,标志着手持氢燃料火炬工程化研制的正式开始。

  研制过程中难点频出,调整火焰颜色、控制火焰形态等,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难题。

内部元件所承受压力 相当于海底4200米深水压

  按照“飞扬”手持火炬的设计,其内部元件所承受的压力有42兆帕,相当于传统火炬的50多倍,可以想象为在海底4200米深的水压。

  奥运火炬燃烧出的火焰需要有特定的高度和形态,才能保证流动飘逸的美感。安装在气瓶口的组合阀门——控氢阀中,有一个叫做减压阀的部件,正是这个能决定火焰美妙形态的关键部件。若通过减压阀的氢气压力太大时,火焰将以类似于火箭发动机喷射出的尾焰形态一般猛烈,不但不安全、不可控,还缺乏美感,所以必须将压力控制在与大气压同一水平,需要通过减压阀将压力降低约420倍。且要在圆满完成减压任务的同时,保证重量轻、尺寸小,在极其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手持火炬的燃烧系统技术,火炬团队拿出了完成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确保不带任何隐患上天的劲头和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所有艺术创意的技术实现,用技术实力助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的传播,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出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

压力提高20% 控氢阀门尺寸缩减了52毫米

  随着冬奥会手持火炬外形设计的最终定稿,体现北京“双奥之城”传承与发扬的火炬“飞扬”进入了公众视野,火炬如丝带飘舞,旋转上升,最后呈现为飞扬的火焰,饱含着美好的寓意。然而也正因为这优美飘逸的内外飘带造型,使得火炬内部可用空间非常有限。给燃烧装置等系统的研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与以丙烷、丁烷为燃料的传统火炬相比,“飞扬”手持火炬以氢气为燃料,采取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想要维持同样的燃烧时间,氢气所需要的存储空间要比丙烷大一倍,所以若只是通过减少储氢气瓶尺寸必然不能满足氢气的燃烧用量,这为火炬燃烧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经过六院火炬团队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缩小储氢气瓶的尺寸,提高设计压力,而在这样“牵一发动全身”的研制项目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将带来无数个未知和难关等待研制团队去发现和攻破。航天人不畏艰难,经过集智攻关,最终突破高压储氢这一关键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整合功能模块,优化内部零件布局,尽可能压缩内部细小流道,研制团队还在压力提高20%的前提下,将控氢阀门尺寸从原来的162毫米缩减到了110毫米,从而最大程度为储气瓶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容积。

经过了300多次可靠性试验 10级强风和零下40℃低温下也能稳定燃烧

  为了确保手持火炬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在初步设计完成后,六院研制团队对手持火炬开展了综合性能试验研究。设计搭建手持火炬综合试验系统模拟风、雨、雪低气温、高海拔、高湿度等气候条件及运动模拟装置,以全覆盖模拟火炬传递过程中的各种极端运动状态。

  最终,六院研制团队对整个燃烧系统进行了300多次的可靠性试验,使得火炬通过了在极寒环境、狂风、严酷的雨雪天气等情况下的测试。经过千锤百炼,“飞扬”在10级强风、零下40℃低温、暴雨、以及5000米高海拔等环境下的燃烧状态都十分稳定,可谓拥有钢筋铁骨,不惧任何环境。(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通讯员 朱怡蓝)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冬奥会 火炬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