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 · 视频|委员呼吁:要实事求是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

2021-08-24 20:53:34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8月24日,省政协围绕“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7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我省“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难点堵点开展协商,提出意见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

  8月24日,省政协围绕“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7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我省“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难点堵点开展协商,提出意见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

  (视频:各界导报 马卓 马伟东 鱼哲婧)


会议发言汇编
 

  深化陕台经贸融合发展

  助力陕西追赶超越

  陈一峰

  省政协委员

  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近年来,陕台经贸合作以习近平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追赶超越定位,持续推动陕台经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台商投资陕西及陕台贸易主要情况

  截止2020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近千家,合同利用台资50多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商贸商务、酒店餐饮等领域。在陕台资企业总体呈现出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二和第三产业企业较多,而规上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第一产业企业较少的“三多三少”特点。2020年全省新增台资企业48家,合同利用台资12.46亿美元,为近年来最多。今年1-6月份,新增台资企业38家,合同利用台资近4亿美元。

  近年来,陕台贸易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自2015年起台湾连续5年成为陕西最大境外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已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2020年陕台进出口贸易总值740.6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省外贸总值的19.6%,为我省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4大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陕台贸易总额38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2%。

  二、陕台经贸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严峻复杂的两岸形势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给陕台经贸合作带来挑战。一方面,台湾当局不断挑动两岸对立,阻隔两岸交流,同时持续推动新南向政策,导致台商投资大陆面临重重障碍。另一方面,持续疫情影响,陕台两地人员无法正常往来,经贸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我省规上台资企业较少,且缺乏行业领头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同时,高精尖的技术型企业较少,与我省追赶超越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三是陕台贸易逆差较大。如2020年我省自台进口559.8亿元人民币,出口180.8亿元人民币,贸易逆差379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自台进口265亿元人民币,出口116.2亿元人民币,贸易逆差148.8亿元人民币。

  四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西安、咸阳两地台企约占全省90%左右。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陕北能源化工项目和陕南绿色生态企业的宣传和推介,但招引台商台企的效果还不明显。同时,有些地方投资环境还存在不足,惠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台商在当地投资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讲好陕西故事。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创新方式和方法,面向岛内及大陆地区台商台企广泛宣传我省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蕴育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陕西区位优、资源丰、科教强的优势和我省鼓励和吸引台商投资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传播陕西声音,展示陕西形象,不断提升陕西在岛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丝博会”、“农高会”等重大招商平台,有针对性邀请台商前来参会参展,创新举办各类涉台招商活动,不断拓展和延伸平台招商效果,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台商台企向内地的转移升级。对新近设立的咸阳、铜川两个台湾产业园区,要在工作上支持、政策上倾斜、服务上配套,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形成台商集聚效应。加强咸阳海峡两岸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和吸引台湾青年来陕就业创业。

  (三)全面落实各项惠台政策。针对中央推出的系列惠台措施,结合我省实际,出台相应的贯彻落实办法。通过加强宣传、重点督办,坚决打通贯彻落实最后一公里。要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台资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对重点项目建立结对联系工作制度,帮助台胞台企办实事、解难事、求实效,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富商的优质营商环境,真正使台商青睐陕西、投资陕西、扎根陕西,为助推陕西追赶超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陕西跨境电子商务

  发展的意见建议

  袁京连

  省政协委员

  省外经贸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我国海淘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海淘用户规模将扩大至2.35亿人。陕西电子商务领域也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应用不断深入,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向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传统经济领域渗透,成为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使陕西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把握政策红利,大力培育陕西跨境电子商务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一、陕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商产品种类与贸易对象多元化。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产品种类多样,大多是具有陕西特色的风味产品、营养品、保健品、电子类产品、特色果汁、品牌家电、特色工艺品等,贸易对象也比较多元化,如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

  (二)配套电商园区逐步形成。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提出,陕西省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建成了一批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及其活跃的经济,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陕西作为科技资源大省,拥有高等院校80余所,各类科研机构千余家,科技企业万余家,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为带动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实现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积极作用。

  二、陕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薄弱。陕西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影响,企业跨境电子商务敏感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技术和人才相对匮乏,相关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时障碍重重。

  (二)电子商务人才流失严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陕西是教育大省,但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电子商务环境不够健全,不能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大量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及领军型人才很难扎根,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三)物流配套体系仍需健全。陕西尚未建立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现代物流业发达程度欠缺,全球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

  三、关于陕西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产业优势,助推跨境电商发展。发挥好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高新产业聚集区的技术优势,引进国内外各类企业来陕西设立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结算中心。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本地电子商务创业。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二)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通过整合产业链、贸易链、监管链和数据链,在原有信息与交易服务的基础上向涵盖支付、物流、信用、产品质量保险和金融等方向发展,为跨境全流程在线贸易提供全方位的集成服务,推动传统加工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形成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业。

  (三)健全跨境电子商务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培训机制。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双重影响,陕西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境外风险,如海外合规风险、跨境争议纠纷及进出口管制等风险。政府部门需要定期举办境外商务风险防范系列培训,通过专家讲解、企业分享、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为优化企业及境外营商环境、预防境外风险提供政府支持。

  (四)打造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规划建设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节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覆盖全球的物流配送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仓储服务,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逐步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背景下

  实现我省对外开放

  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的建议

  侯光文

  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受新工业革命、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的成本驱动国际分工模式与发达国家利益产生一定的冲突,国际规则、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竞争多于合作,贸易格局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区域化、数字化、低碳化将成为国际生产体系重构的方向。我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西开放的前沿,具备扩大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性合作,在大数据和信息化背景下,拓展区域经贸网络,延长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是实现我省通过高质量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现路径。

  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建立“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区。积极推动我省融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与北京、广东、浙江等数字经济发达省(市)及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或全球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工程中心在陕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枢纽和数字经济创新共同体。全面评估新兴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对外国投资者开放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大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智联汽车、智慧医疗等行业的引资引智力度,更好地支撑实体部门数字化转型和国内消费升级。

  二是着力提升陕西数字贸易核心竞争力。培育推广数字展览、网络营销、远程诊断、智慧教育、线上娱乐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规则等与国际接轨。完善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加快推进西安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创建工作为抓手,积极扩大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数字服务领域出口,增强数字化产品(数字音乐、数字文学等)贸易和数字服务(云计算、软件服务等)贸易领域的出口能力,打造数字贸易的重要载体和数字服务出口的集聚区,加快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

  三是积极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枢纽港+综保区”的叠加优势,促进港口、贸易商、物流企业与口岸单位信息资源融合,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合作伙伴提供高质量商业数据服务。提升西安、延安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水平,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合作,打造“丝路电商”核心区。搭建大数据交易机构,推动西安建设国家核心信息枢纽和丝绸之路空间信息走廊核心信息节点。围绕交通物流、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移动通信、应急通信、卫星物联网等服务和解决方案。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信息中心、跨境电商海外仓大数据服务平台、丝绸之路产业互联网创新合作平台等创新应用平台。加快完善数据资源采集、处理、确权、使用、流通、交易等环节的制度法规和机制化运营流程。建立完善数据资源质量评估与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数据登记、评估、定价、交易跟踪和安全审计机制。

  四是探索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标签互认工作。充分把握主要大国达成“碳中和”基本共识的难得机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建立包括碳排放计算及评价标准、碳标签评价规则、评价标识、评价队伍、评级机构以及评价系统在内的“一带一路”产品碳标签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在各种碳相关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深化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资本、人员交流,推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设立和开展。

  学习浙江外贸创新经验

  促进我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杨汉诚

  省政协委员

  陕西斯克赛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一、浙江与陕西外贸发展对比观察

  (一)资源要素集约化。浙江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都是建立在资源要素集约化的基础上。浙江集约生产供应、设计、金融、物流仓储、第三方检测、会展服务等外贸要素,聚集企业于园区,通过外贸要素的“物理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在物理聚集基础上又产生“云聚集”,创新商业模式,供应链引领。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国际供应链大宗物资平台,各种专业外贸服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加之新业态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合力助推形成了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贸易高地。比如,宁波进出口额前50名的外贸企业都有企业总部大楼,并带动聚集了很多小企业,外贸园区外贸企业、外贸产业聚集度很高。而陕西外贸要素聚集度弱,只有迈科一家企业有总部大楼,或者有要素集约的物理空间,但是里面要素内容、企业类别面目全非,或者市场要素聚集度非常低。

  (二)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支持企业。浙江出台的各种创新支持办法,都是基于企业在实际中需要发展、需要突破、需要市场资源的需求。比如,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迅速,率先形成全国示范试点,就是在面对小企业没有发票、商品品类繁多、出口按照当时规定属于违规问题时,各相关部门单位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提出市场采购模式,实事求是地解决了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市场活力,带动了浙江义乌模式火遍全球。

  我们陕西虽然学习了很多沿海经验,制定了很多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可是落实到企业身上,促进企业发展、形成龙头的政策还是太少。很多政策出台后,甚至出现有政策无企业申报的局面。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往往行使自由裁量权,大棒作风造成负面营商环境。归根结底,与浙江相比,我们陕西从外贸行业、产业发展深度支持方面考虑的比较少,比如外贸企业配置金融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要素资源优惠价格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

  二、推动陕西外贸创新发展的六点思考

  (一)第三方服务思维。陕西属于内陆地区,外贸商品供应、外贸金融不具有优势。优势就是人才,要利用人才优势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外贸第三方专业服务,带动外贸行业创新发展。

  (二)打造国际贸易供应链创新园区。要聚集外贸行业供应链龙头企业,推动其与中小企业形成金字塔集群,以供应链模式发展。至少打造15个以上外贸公共平台促进外贸发展,通过要素聚集,集约提升陕西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支持外贸数字贸易。大力支持供应链平台企业,打造园区运营智能化数据系统,包括智能资金收支+智能财务核算+智能税务申报+智能供应链金融+智能采供匹配,智慧物流、外贸云仓库商品供给、全员云销售、供应链云服务。不断探索智能贸易创新模块,努力创新计算机智能系统代替人工完成贸易工作的可能性。积极引进海关数据、税务数据、全球海外仓数据、整个贸易第三方数据、供货企业采购、销售数据,使B2B交流流程全面数据化,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政府监管和企业运营一体化,极大地节约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建立陕西外贸云数据,实现数据化资信、数据化融资、数据化交易、数据拓展市场、数据海外仓,用大数据运营打造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区,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四)创新模式融合。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三个外贸新业态融合,支持业态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业态创新能力。支持专业外贸细分服务、融合发展。

  (五)要素聚集创新发展。发展各种外贸要素聚集促进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果外贸经营主体的聚集供应链效应和转型升级、模式创新、数字贸易、本地资源融合等需要的核心创新问题没有大的突破,势必影响陕西扩大开放的步伐。

  (六)实事求是、加大投入支持创新。特别是政府土地资源投入、银行金融资源投入、财政资金支持要与企业效率创新挂钩。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实现市场公平竞争的建议

  郭建琼

  优米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推动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打通了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尽管数字政府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建成国内领先数字政府样板目标仍有差距,面临统筹管理、品牌塑造、营商环境、数据治理等挑战,同时也存在政府决策、治理服务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欠缺的短板。

  一是政务数据治理体系缺失。数字政府建设统筹协调不畅,数字政府建设管理缺乏有效配合,各地市、各部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原有三级独立管理模式不适应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要求;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国垂、省垂系统难联通,基层系统重复建设,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长、效率低,统筹力度不足;数据治理工作缺少统一的顶层规划与标准规范,数据共享体系与机制不够健全,整合数据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足,数据汇聚归集时效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动态性和准确性,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二是营商环境优化尚存空间。陕西营商环境距现代化国际化“新高地”仍有差距,在流程简化、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电子证照应用、不动产权利人信息查询等面临政策限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营商环境领域应用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同时产生了一批新的弱势群体,成为“电子盲人”,主要存在于低收入人群、老人、残障人士群体中。

  三是业务应用协同创新不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理念不到位,模式不完善,效果不明显;政务应用集约共享、协同创新力度不足,政务平台“统”而不“通”,跨领域跨部门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政府治理精准程度、业务协同效率仍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开放数据的质量仍需进一步优化。

  四是政企权责不清。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都是企业和政府联合方式进行合作,边界不清,易于引发较多的合作问题、划分权利和责任的难度增加。

  因此,建议:

  一是转变目标定位,实现从数据治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破除政府部门的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主要以服务本部门日常工作为核心这种状态,明确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数据治理的定位,把政务数据资源的汇总处理当作政府治理工作的核心措施。借助于大数据让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加精确化,有利于公共服务性能的提升,确保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借助于政务资源的汇总,有利于数据基础的更好构建,实现数据采集、数据监管、数据分析一体化。

  二是进一步实施数据的共享,促进部门大数据转变成业务大数据。数字政府能有效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群众少跑路。按业务规则与联系,大力拓展横向与纵向,确保政务数据共享模式的转变,让资源共享不受层级、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让业务数据随着政府业务地点的转移而转移;借助数字政府的业务,让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更为紧密,进而构建较为完整的数据体系,加快线上办理业务,让政府业务融入更多的智慧,减少无效率的办公,降低公众办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三是调整公共服务输出与输入模式,促进服务方式转变。借助数字技术支撑的革新框架,将人民作为服务的主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利民,借助互联网,以用户为发展主体,确保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实现“端口到端口”服务模式,通过数字技术使用实现各级政府节点之间的联通,让人民“点菜”的服务方式替代政府“端菜”的服务方式,构建包容性的、平等的服务,尤其是为不同类型的群体进行服务。

  创新丝路金融服务

  助力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

  毛亚社

  省政协常委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2020年,全省外贸逆势上扬,进出口总值达到3772亿元,较2019年增长7.3%,创历史新高。2021年上半年继续实现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222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1%。

  一、当前我省外贸企业特别是民营外贸企业经营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研究分析国际市场贸易形势的能力不足。外贸企业“专、精”特色明显,对单一行业、产品依赖性较高,一旦行业或产品出现贸易争端,就容易对经营造成严重冲击。例如去年发生的制裁新疆棉花事件,对我省眉县、乾县等地的纺织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是银行信贷产品与外贸企业现金流特点的贴合度有待优化,“融资慢”问题仍然存在。外贸企业以订单式生产、贸易为主,组织生产和如期交货能力至关重要,对信贷产品需求特色突出,一个需求是“急”:订单来了,最好能马上拿到信贷资金保障生产;另一个需求是“成本低”:回款了,最好能及时还款,新订单没接到之前可以节约利息成本。各银行随借随还类信贷产品优化及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银行未能有效平衡服务实体经济和稳健经营关系。银行帮助企业纾困的关键在于保障资金链安全稳定,保住数量庞大的各类外贸市场主体,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发挥纾困解困工作效能,是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的根本。部分银行承受风险管控压力,对外贸市场主体的纾困覆盖率有待提升。

  四是银行对外贸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银行体系合力效能不突出。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应该作为银行向外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重点。各银行在发挥自身定位及专业服务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抵抗风险方面,银行间缺乏长效沟通合作平台。

  二、工作建议及措施

  一是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形势指导,提升企业预判和应对外部经营环境能力。外贸主管部门要注重培养企业分析研判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形势能力,建立定期集中讲授和分行业辅导机制,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二是推广随借随还类贷款,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以最高额流动资金贷款为代表的随借随还类贷款产品,既“快”又“便宜”,是最贴合外贸企业现金流特点的信贷产品。以陕西信合信贷产品为例,一次签订最长三年期的最高额借款合同,合同期内企业通过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等电子化用款渠道,就能实现提款秒到账、还款秒入账。

  三是以时间换空间,将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与无还本续贷等纾困措施接续,增强金融供给延续性。国家已将阶段性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续到年底,银行“不能只盯着经济小账,要算社会大帐”,综合运用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多项措施帮助企业纾困,使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外贸企业不仅“活下来”,更要“壮起来”、“跑起来”。宝鸡地区部分银行帮助钛加工出口企业纾困,就保障了市场主体经营稳定,外贸订单持续好转。

  四是开展“稳外贸稳外资”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将应对疫情的短期金融服务措施转化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长期系统性举措。各银行要依据自身经营定位形成合力,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优势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要在大项目、大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相关政策性银行要在外贸金融服务职能定位方面发力,地方法人银行要做好供应链、产业链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涉外银行要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和国际化、专业化优势,积极帮助外贸企业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造成的盈利损失风险。

  推动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助力全省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

  王小平

  省政协委员

  渭南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扎实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全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西安以外的地市在外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对外向型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对外贸企业培育支持不够,大型外向型企业和项目较少,增长乏力。2020年渭南市进出口业绩企业100户,总值实现16.2亿元,仅占全省的0.43%。同时,出口商品基本为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不足。

  二是园区外向度偏低。渭南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拥有加工贸易企业的开发区仅2个,进出口贸易总值上亿元的仅4个,园区外贸企业数量少、体量小,缺乏科技含量高且产业链长的企业和产品,对外贸带动作用不强,外向度整体偏低。

  三是配套服务不优。由于地处内陆腹地,企业运输成本与沿海地区相比较高,随着政府补贴陆续退出,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渐失,出口积极性明显下降。渭南由于临近西安,同等条件下难以吸引、留住外贸专业人才,加之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营商环境欠佳。渭南先后积极招引渭商回归以带动本地外贸发展,但部分企业认为相关配套服务和投资环境无法与杨凌自贸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等相比,主观上更愿意将渭南作为生产、供货基地,而以其他地区注册的企业名义完成进出口业务。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推动政策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全省外贸联席会议等省级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动西安市各类贸易便利化政策分期分批跨区域共享,扩大政务通办业务范围,推动有关业务特别是高频事项尽早实现跨市通办,鼓励各地市结合实际打造区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和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产供销产业链齐全的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议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省级以上特色出口示范基地予以专项支持,充分调动各地市开发区申报创建特色出口基地的积极性。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考核管理。

  三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企业发展诉求,完善区域的贸易、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打消企业经营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畅通海陆空贸易大通道方面,畅通国内公铁联运协调服务机制,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高效串联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节点,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从运输各环节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目前,渭南正在积极推进经开区铁路物流园建设项目建设,旨在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疏解区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

  四是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服务外包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主体培育、市场开拓、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目前,渭南正在培育跨境电商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已招引了合阳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新城项目落户,该项目以“互联网+大数据+品牌+外贸渠道+供应链金融+本地制造”为主线,致力于打造具有吸附功能的新型产业集聚体,建议省上在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协调配套区域跨境电商发展的特殊监管设施。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范围内适时出台政策明晰、便于操作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各地市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精准可行、有吸引力的惠企政策,引导产业、平台、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有序合理流动,提升各地市分级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全省一体的产业、投资凹地和国际一流标准营商环境。

  (摄影:各界导报记者 杜静波)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省政协 企业 协商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