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印发

2021-06-10 05:20:57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印发,我市将以“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为契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

  记者9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印发,我市将以“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为契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

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社区、街(镇)和行政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着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体系,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阶段性进展;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2023年第十八届亚足联亚洲杯西安赛区足球赛,进一步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到2035年,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设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明显标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5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奥运会成绩位列西部地区前列,优势项目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世界赛事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成国际体育消费城市;体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到2022年实现全市行政社区建设奖补资金全覆盖

  扩大体育用地供给。将《西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中的体育用地布局矢量图纳入“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平台监管。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将体育用地纳入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体育用地需求。实行体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验收。

  配合“三河一山”绿廊建设,利用河流、水域等自然禀赋,加快推进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打通社区体育设施“最后一公里”,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每年从体彩公益金中安排250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到2022年实现全市行政社区建设奖补资金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全面建成“四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政府投资兴建场馆全面开放,学校和企业体育场馆有序开放。

  加快场馆设施建设。将西安奥体中心、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体育训练基地,争取成为国家跳水、击剑、篮球、足球等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基地。

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名

  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精心打造一系列具有西安城市符号、符合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品牌体育赛事。开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促进每名青少年养成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爱好。全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开放。各级老龄工作部门、残联、妇联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累计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2000人次。办好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宗委每年举办体育展示和竞赛活动累计不少于3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2000人次。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要充分发挥保障职工健身锻炼权益方面应有的作用,率先开展工间操活动,普及和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累计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累计不少于5000人次。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名。

  加快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发挥好“西安智慧体育大管家”平台作用,实现对全市体育资源的整合分类、精准实时管理。定期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和年度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每年举办市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不少于50项次

  重点发展射击、摔跤、柔道、赛艇、皮划艇、跳水、击剑等优势项目;稳步提升武术、举重、拳击、空手道、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棒(垒)球、网球、轮滑、攀岩等潜在优势项目;巩固提高田径、游泳两个基础项目;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全面提升“三大球”项目;加快推进冬季项目开展。

  制定《西安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办法》。完善市级、区县开发区、学校“三位一体”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办好四年一度的市级综合运动会;每年举办市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不少于50项次,参赛人数不少于2万人次;打造一批精品赛事,促进更多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制定《西安市引进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办法》等制度规定。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精英教练员团队。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切实增强“纯洁体育”“拿干净金牌”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

开启夜间体育假日体育新模式

  着力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申办、承办、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广、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国际国内顶级体育赛事。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和2023年第十八届亚足联亚洲杯西安赛区足球赛,持续释放赛事红利,形成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体育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中国跆拳道公开赛、全国斯诺克团体锦标赛等“一带一路”系列精品赛事影响力,着力打造大学生足球联赛、铁人三项赛、自行车联赛等一批内涵丰富、可持续运作的体育精品赛事。优化赛事举办承办流程,鼓励支持各区县、开发区、运动项目俱乐部(协会)和社会力量主办、承办各类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让西安成为运动之城、活力之城。

  鼓励企业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品、培训、服务等项目互联网交易,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态势。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开发冰球、冰壶、滑雪、滑冰等项目,丰富体育产业承载内容。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广泛开展“一区县一品牌、一区县一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户外、水上、航空、马术、汽摩、电竞”等特色体育活动。开启夜间体育、假日体育新模式,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

  深入推进“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餐饮、民俗、广告传媒、科技信息、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放大融合效应。

  引领体育产业聚集发展。筹建西安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将沣东新城打造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将白鹿原、翠华山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景区打造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体育博物馆

  大力弘扬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红色体育”精神,建设西安市体育博物馆。重视抓好武术、健身气功、棋类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利用、传承和推广。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体育博物馆,打造本土体育文化名片。

  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打造“一带一路”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端)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全民 健身 服务 网络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