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转折”陈列前,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讲述“西安事变”的史实。
□ 实习记者 马少培 文/图
“‘西安事变’,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今天特意带孩子参观了解当年的历史事实,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烈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赤诚和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已经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
春日里,阳光和煦温暖,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的西安事变纪念馆里,《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主题陈列吸引了众多游客,大家时而驻足参观,时而互相交谈心得体会。
主题陈列室位于三幢依次排开的西式小楼对面,是一排青砖黛瓦修葺的典型的关中民居式平房,分东、西两个展室,总面积约450平方米。主题展览共包括五个单元,分别为:“民族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停止内战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发动兵谏 逼蒋抗日”“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展馆共展出历史照片近300幅,文物文献近30件(组),采用浮雕、场景、模型、影像等多种陈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
看着展馆里感人至深的历史图片,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参观者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加紧进攻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痛感“国权凌夷,疆土日蹙”,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最终促成“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探寻英雄事迹,追随先烈脚步。
“不虚此行,这趟来得太值了!”游客杜亮颇有感触地说,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是如何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事变,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及时给张、杨以真诚的帮助,为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共产党员,杜亮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他表示将向革命先辈们学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西安事变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过几天开学后,我就把‘西安事变’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们听,他们一定很喜欢。”游客张浩佳虽然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谈起“西安事变”这段历史仍是滔滔不绝。
“孩子从小就崇拜英雄,喜欢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也经常拿革命英雄的故事来教育他。”张浩佳的妈妈认为,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品质非常重要,这次来就是想让小浩佳近距离学习历史,奋发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大学生游客王帆很赞同张浩佳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说:“红色精神是一种思想意识,是革命先辈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西安事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希望更多青少年通过参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当日,记者还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巧遇了一家民营企业来此开展团建工作。企业负责人张磊说,选择在这里搞团建意义非凡,通过参观学习,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内在动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拼搏奋斗。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副馆长王敬巍说,30多年来,纪念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本任务,与大中小学校、社会团体、企业等80余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300万人次,让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让参观者更好地继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