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0-12-10 17:56:34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12月8日晚,从北京传来喜讯,正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确认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在北京(线上视频)分会场授牌。...

  12月8日晚,从北京传来喜讯,正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被确认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在北京(线上视频)分会场授牌。从此,标志着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这是继2016年、2018年陕西省郑国渠、“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陕西省第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陕西水利又喜添一世界级“金名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目前,陕西省郑国渠、“汉中三堰”、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等19处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4处,我国已有23处,而陕西就占有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自2018年以来,陕西省水利厅、渭南市人民政府、渭南市水利局、渭南市洛惠渠灌溉中心高度重视“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工作。陕西省水利厅将“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列入2018-2020年陕西水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省水利厅积极协调,加强指导,对申遗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全力帮助。渭南市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组织渭南市水利局、渭南市洛惠渠灌溉中心主要领导多次召开申遗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各方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加强渠首及遗址区整治,全力推进申遗工作。

  申遗的成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具体行动,是挖掘、传承、弘扬陕西历史文化,不断加强陕西水文化建设的实际举措。申遗的成功,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灌溉工程体系,挖掘和宣传古代农业灌溉发展史及其水利对陕西乃至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水利发展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其前身是西汉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征发士卒万余人,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当年,古人在修筑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创造出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就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工效。公元233年,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区,在龙首渠下游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粮草,使这里成为曹魏政权统一中原的根据地。公元562年,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开凿龙首渠,国力大增。公元719年,唐玄宗时期,同州刺史姜师度在通灵陂引洛灌溉、压碱淤地,收获万计,水利工程强有力的支撑了开元盛世。元、明、清时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凿井引泉灌溉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清代的《池泉分水碑》,《水利章程碑》记载了灌溉次序、组织结构、纠纷处理等管理制度。曾经是水神崇拜之地的太白庙、曲里庙、平路庙,演变为古代水事管理的主要场所,沿用至今,庙站合一,传为佳话。

  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龙首渠基础上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历时十四年才得以建成。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合理,和龙首渠不谋而合。

  现代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分设洛东、洛西两大系统,包括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渠13条,总长248千米,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累计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23万亩,引水114亿立方米,消纳入黄泥沙2亿吨,灌溉面积上亿亩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先进灌区等殊荣。“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而今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展示陕西水文化底蕴的同时,已经成为更加丰美宜人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张楚翌 通讯员 刘艳芹)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