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 | 怎样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常委会上,多名委员专家“出大招”!

2020-12-09 19:52:0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12月8日至9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协商,多名委员专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12月8日至9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协商,多名委员专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视频:各界导报 马伟东 乌真(实习)

  加强我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建议

  李香菊

  代表省民盟

  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

  水土流失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黄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尤其是陕西境内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局部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退化问题依然突出,迄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生态的脆弱性和重大灾害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

  1.陕北粗泥沙来源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占黄河流域的90%以上,而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沉积物—— 粗泥沙,主要来自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其面积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9%,90%以上分布在我省榆林,产沙量达4.08亿吨,占到黄河来沙总量的22%。

  2.渭北旱塬以调控径流为中心的固沟保塬任务艰巨。以洛川塬和长武塬等为代表的渭北旱塬,由于耕地集中、村落密布,虽然林草与梯田覆盖率达65%—75%,但其沟壑扩张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渭北旱塬67%的径流来自塬面、86%的泥沙来自沟谷,因此,有效调控塬面径流是该区固沟保塬的关键。

  3.陕北植被结构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低和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植被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使地表蒸散增大,导致黄河径流减少和土壤干燥化,不少人工植被恢复已达水土资源承载力的阈值,可造成目前的林草植被不可长期持续的问题。

  4.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水土流失与生态治理监测、监督与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持续性过程监测,且监测手段较为落后。

  因此,建议:

  一、强化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尽快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北洛河等流域新型淤地坝的建造。预计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成后,共可拦沙29.6亿吨,可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10亿吨。我省应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对接,将这一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使陕西发挥好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重视渭北旱塬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分析不同区域下沟径流的主要来源、下沟方式及其对沟壑扩张的影响,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和主导产业发展的用水要求,优化地表径流收集、利用或处理的适宜地域模式,确保沟头不前进、沟道不下切、沟岸不扩张,保障我省苹果产业的永续发展。

  三、探索黄河流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维持途径。一是根据我省各地的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有利于天然植被大面积保护的农耕空间阈值,包括林草地面积及其植被覆盖度的保护红线划定,同时探索当地居民“主动”保护林草植被的措施、技术和政策。二是结合乡村振兴,建立生态修复、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关联机制和空间互动模式,分析不同区域生态产业潜力与适宜格局,提出维持或改善区域林草植被的技术与措施。

  四、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测监督。建立黄河流域空—天—地协同的生态监测网络和数据中心,研发流域水沙自动监测与智能化监管系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与评价系统、水保工程措施实时感知系统,为水土流失监管提供现代技术平台。同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保护水土资源,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行为。

  关于陕北能源工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陈斌

  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

  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陕北地处黄河流域,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2019年,陕北工业总产值为6593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5407亿元,占陕北工业总产值的82%,煤、油、气产量分别达到5.15亿吨(全国第三)、2548万吨(全国第一)和232.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延安、榆林两市在能源工业转型发展上还存在重大示范项目推进迟缓、项目储备不足、产业合力较弱、管理水平不强、产业培育不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当前,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油价低位运行等复杂因素下,陕北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榆林科创新城建设,打造榆林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以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建设能源清洁利用领域国家实验室;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争取设立洁净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大基因、华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浙江大学榆林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载体落地。力争延安高新区尽快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安塞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提升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服务能力,坚持柔性引才,创建延安科技智库。

  二、稳固能源保障。应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化开采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支持攻克低渗透率非均质性石油资源开发中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等关键问题,提高采出率,降低开采成本。管控能源资源开发规模,特别是优质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检查,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出台配套制度。科学配置煤炭资源,优化开发顺序,打造世界级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高地。支持集成利用现代能化产业新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离散控制技术,将技术先进的陕北能源化工企业纳入“绿色能源”和“现代化工”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范畴。

  三、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兰炭尾气炼镁和煤电铝联营的低成本优势,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建设榆林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变速箱、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外壳等镁铝终端应用产品。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谋划布局氢能产业。依托能源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智能无人系统场景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优化配置要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招引一批与陕北产业结构衔接配套的“强链、补链、延链”的高精尖项目。大力提升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原料、燃料、材料在省内的多次转化能力,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园区,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格局,实现“陕北煤炭就地气化(坑口甲醇)—关中精细化工(高端能源化工)—陕南可再生能源发电(碳氢平衡)”协同发展布局。

  五、加强园区建设。重点选择榆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起点统筹规划园区“五个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整治的思路与对策

  史晓红

  代表西安市政协

  西安市政协副主席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西安段河道140.6公里,岸线长184公里,流域面积0.98万平方公里,自西向东流经7个区县、22条支流。渭河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做法

  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项目管理。先后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西安市渭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全市渭河综合治理工作。市水务局成立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市治渭办等机构,对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投资控制等进行监督。沿渭各区县抽调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成立治渭机构,专门负责渭河治理工作。

  2.拓宽筹资渠道,做好资金管理。分别明确了堤防、支流口交通桥、堤顶道路、绿化等工程省级资金补助标准,市级及地方配套资金按照比例拨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支持,由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作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启动资金。西安城市段采用融资代建方式建设,将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还贷款来源,着力开展融资贷款工作。部分区县采取了BT建设模式,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加快了建设进度。加强建设资金核算管理,规范建设资金审批程序,严格依据资金管理标准支出,确保建设资金的合理利用。

  3.加强监督考核,严把质量安全。沿渭各区县和开发区作为建设主体,负责各自辖区整治工程具体实施工作。明确每年治渭工作建设任务与目标,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市治渭办抽调技术人员进驻区县,加强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4.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建立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障、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各区县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每周上报工作进度,尤其在堤防土方填筑初期、更换料场等重点时段和区域,要求各区县每天上报土方填筑检测结果,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二、几点建议

  1.从国家层面,给予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资金支撑。西安市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包含渭河流域河湖水系保护治理项目301个,总投资546.61亿元,涉及16个市级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含西咸新区)。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应从中、省资金中给予倾斜,例如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资金、水利发展资金、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奖补资金给予支持。

  2.按照发展“城中河”的现实需要,解锁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控规限制。由于渭河西安段处于三门峡水库回水区范围,受渭河控制性规划的限制较多,新建项目的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的发展。因此,应协调上级流域主管部门给予支持,根据渭河现状,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调整控规,推动相关项目规划落地。

  3.协调渭河西安城市段水量调配,保障渭河作为“城中河”的水资源需求。目前,渭河西安城市段生态基流多以中水补充维持,从水量、水质上均不能满足要求。为保持渭河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营造景观水面、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建议上级流域主管部门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各方利益,协调境外流域机构的调水工程,利用富余弃水,增加河道生态流量。

  让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陈怡平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黄土高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第四纪以来,在地壳运动、风化作用、降雨侵蚀等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如今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独特地貌。黄土高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且以暴雨形式为主。在自然与人为的干扰下,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河几乎90%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调研发现,目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黄土塬区长期抽提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将带来严重生态水文问题,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洛川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326立方米,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5立方米,长期抽提导致地下水资源极度贫乏。此外,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初期主要考虑如何复绿,洋槐等速生易活物种大面积种植,过量消耗黄土高原有限的水资源,导致黄土高原“土壤干层”面积逐步扩大。

  二是坡耕地依然是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占黄土高原耕地总面积约80%的坡耕地是黄土高原“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研究表明,坡耕地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快120—400倍。大数据分析发现,坡耕地改梯田后可拦蓄约70%的径流量,保土效率约为90%,土壤水分增加约4%—12%,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增加1倍,全氮含量约增加2.5倍,有效磷含量约增加1倍。黄土高原有约40%—50%坡耕地仍在耕种,这是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

  三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严重脱节。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2000年—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581.12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约215万公顷、荒山造林约328万公顷、封山育林约38万公顷。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7年的65%。但是,林分建群种几乎全是洋槐或杨树,其经济效益低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度极弱。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实施千湖百池生态工程。在黄土高原实施千湖百池生态工程(也可称之海绵农村),将降雨就地拦截储存,一则补给地下水资源,二则满足农业灌溉。湖池工程设计需要科学分析沟道产流最大洪峰量、沟道农业与其他需水量的当量关系,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科学设计湖池数量,洪峰期可以蓄水、减少水灾,遇极端干旱年份可满足农业灌溉需求。

  二、在丘陵沟壑区构建三元景观格局。综合考虑梯田、淤地坝和退耕还林草的成绩与问题,后退耕还林草时代,丘陵沟壑区应该构建三元景观格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耦合发展。山顶阳光充足,只要解决好滴灌问题,发展果业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实施削峁建塬工程,增加高标准农田;山腰构建草灌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形成网状根系,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山下科学建设湖池,既为山上集约农业滴灌提供水资源,又补给地下水水源。

  三、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仅有1.2亩,仅为美国人均耕地的10%、法国的28.5%、世界人均耕地的32%。民以食为天,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后疫情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黄土高原光热条件好,有效运用滴灌技术,发展果业可缓解我国粮食生产压力。应循序渐进优化黄土高原植被结构,把洋槐、杨树等高耗水植被,逐步替换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不仅要让黄土高原绿起来,还要让农民富起来。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李敬喜

  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

  陕西位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今年7、8月份,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议题,在延安、榆林、宝鸡和渭南等地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水土流失依然没有根本遏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从1999年的31.6%增加至2017年的约65%,入黄泥沙减少至2亿吨左右,但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延安作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样板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5.2%,尚有44.8%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南部塬区沟道溯源侵蚀严重,黄河沿岸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2.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黄河流域分布着全省80%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占全省7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省的77%,污染物排放强度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窟野河氨氮含量超标,清涧河氨氮、总磷超过国考目标要求。渭河流域生态基流匮乏,工业化、城镇化增大的污染物排放,超出流域环境容量,发展和保护矛盾突出。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省水资源不足与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存在。由于骨干水源工程区域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供大于求,比如延安南沟门水库设计向延安城区日供水量10万立方米,由于水价高的原因,实际日供水量仅2万立方米。我省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6。全省中水利用率不足20%,中水用户少,再生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4.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沿黄流域经济对能源依赖度大,能源就地转化率不高,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延安石油工业占比高达60%。农业资源丰富,但产业除苹果、红枣以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文化资源深厚,但旅游业发展层次低、规模小。

  因此,建议:

  一、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和水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黄河90%泥沙来源于陕晋大峡谷,治理任务艰巨。应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优化植被结构和质量,重点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修缮病危淤地坝,固沟保塬,增加林地、草地、湿地面积,涵水于林草,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新建一批水资源和水生态一体化利用工程,蓄集洪水、补给基流,实现丰枯调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二、继续做好水污染防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严格控制窟野河、清涧河、延河、无定河和渭河支流超标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提质增效工作,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解决城市雨污分流问题。调研发现,陕西和山西上下游左右岸排放标准不一致,治理不同步,亟待国家、省级层面协调,科学公平制定考核标准,出台生态补偿机制。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我省十年用水平均量超出分配定额,说明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需要黄委会调整沿黄各省区用水配额,切实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省内各企业、地市之间建立水权交易制度,遏制浪费。加大中水使用力度,提高矿区疏干水利用率。

  四、调整沿黄流域产业结构。应把水资源有效供给作为刚性约束,大力发展低耗能、循环利用、绿色载能等产业。关中作为粮食主产区,应通过适度规模化和节水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陕北应构建以苹果产业为主、现代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的新格局,补齐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打造黄帝陵文化园区、黄河壶口瀑布、乾坤湾等一批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和沿黄公路精品旅游线路,讲好“黄河故事”陕西新篇章。

  加强黄河流域陕西段能源聚集区生态环境保护

  杨淼

  代表省民建

  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常委、

  省民建妇女与科教委员会主任、

  安康市政府副市长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工业贡献我省GDP总量接近40%,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陕北地区如何巩固以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治理为中心的生态保护成果,是黄河流域陕西段能源聚集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同时,亟需推动制定黄河流域陕西段能源聚集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实现区域协同、绿色、创新、开放发展。

  一、能源聚集区生态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延安森林覆盖率为53.07%,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毛乌素沙漠在陕西版图将彻底“消失”。但是,由于环境的历史欠账较多,依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主要问题:

  1.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局部地区黑臭水体严重。调研显示,上世纪开采初期废液简单处理后就地掩埋,在局部农田形成黑臭水体,山洪暴雨与之混合造成二次污染。过去十年间,陕西省境内的河流污染主要来源与能源化工相关,污染最严重的是渭河,其次是延河、无定河。如榆林境内的金鸡滩煤矿自2012年开采以来,每天出煤量约3万多吨,矿井水简单处理后直排至北侧沙漠,形成多个污水湖,累计达10万平方米。

  2.植被破坏依然存在,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矿区开采前需移植、砍伐影响开发作业的植被,油气开发产生的作业废水、落地油及早期不当掩埋的废弃泥浆池,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而开采后的矿区土地因采空与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植被减少。以榆林为例,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8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

  二、加强能源聚集区生态保护的建议

  1.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加强能源开发宏观管控。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树立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规律,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统筹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决策、管理、监控、保障、税改等宏观管控作用。

  2.以源头削减为核心,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依据能源发展客观规律,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和清洁低碳发展方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以源头削减为核心、兼顾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理念,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源开发体系,促进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以资源循环为重点,强化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依靠陕西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技实力,重点攻关排放污染物的资源循环与回收关键技术,把污染物与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实现能源开发过程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4.以标准规范为保障,助力绿色能源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法》指导下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地方能源开发环境法规体系,将立法的视野扩大至能源开发的整个过程。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健全完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使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确保陕西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支持榆林建设“西部氢谷”的建议

  麻宝玉

  代表榆林市政协

  省政协常委

  榆林是正在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充分发挥榆林丰富的氢能资源优势,将榆林建成“西部氢谷”,不仅有利于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而且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氢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氢能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随着制氢成本的下降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进步,让氢能具备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空间,日本、德国、美国等已在推进氢能的产业化。氢能产业在我国正处于培育期,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将氢能发展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上海、广东、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氢能产业发展,国内也涌现出了大化所、清华、浙大、华秦、宇通等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氢能企业。

  二、榆林市具备建设“西部氢谷”的发展基础

  一是具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气。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能源化工支柱产业,给榆林市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制氢资源,主要包括兰炭产业荒煤气、煤化工副产氢、炼厂尾气、氯碱企业副产氢、轻烃裂解副产氢等。现有副产荒煤气的氢资源约180万吨/年;正在建设的兰石化80万吨/年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榆横工业区)副产优质氢7万吨/年。

  二是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榆林是全国重要的风电、光伏基地,利用弃风弃光而导致的未上网电力和电网用电波谷期的谷电,可大幅降低水电解制氢的成本。2018年,榆林风、光上网发电量一共102亿千瓦时,如按照10%弃风弃光率计算,未上网发电量约10亿千瓦时,全部用于制氢可实现高纯氢产量2亿立方米,折合1.8万吨氢气。

  三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榆林化工富氢尾气变压吸附纯化制氢成本普遍在0.6元/立方米以内,而北京、上海等地主要以天然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现阶段成本普遍在1—3元/立方米,相较上海、北京等地区,榆林市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产业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三、支持榆林建设“西部氢谷”

  建议我省全面支持榆林建设“西部氢谷”,抢占氢能发展前沿,充分挖掘和利用氢能源,强化重点项目支撑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体系转型探索路径。

  一是支持榆林创建国家级氢能示范城市。争取在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列入榆林氢能产业园、氢能特色小镇,规划制氢、储氢、用氢、输氢基地。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氢能热电联供、燃气混氢、加氢站等应用示范。

  二是支持榆林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华秦氢能产业园,打造氢氧切割机、电堆、膜电极等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基地。推动制氢、储运加、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混氢应用等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加强榆林与中科院、西交大等院校合作。筹建氢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提升氢能全产业链系统集成能力、关键装备制造能力、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 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毛平宇

  民进陕西省委员会常委

  渭南市政协副主席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下面我以渭南为例,谈谈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现状及问题

  1.环境容量不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2019年渭南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05天,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市域部分河流依然存在生态水量不足、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超标排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不高,长期堆存对土壤、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2.水资源承载力有限,河流生态基流严重不足。渭南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6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5、全国的1/10。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14.8亿立方米,部分河流成为季节河。

  3.生态空间被侵占,生态系统恢复难度大。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发展,使区内秦岭北麓和乔山南麓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恢复治理难度大。区域工业发展布局不合理,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二、对策和建议

  1.强化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工业布局。要找准工业发展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的融合,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动工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由分散布局向工业园区布局的转变,彻底改变“散、乱、杂”的现象。

  2.腾出环境容量空间,提升现有工业工艺水平。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对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进行升级改造,实施超低排放、专项治理,严格执行环保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空间。

  3.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秦岭、乔山、渭北台塬等区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力度,对黄河、渭河、北洛河等重要河道沿岸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综合整治,有效提升水生态功能;建设淤地坝项目,做好水土保持,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

  4.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对工业基础好、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县市区,应重点以工业园区为承载,加强经济辐射能力,形成多方合作的产业模式;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对具备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优势的县市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工业产业链。对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大节水、节能、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的技术改造,建立产业的精细化加工经营模式,延伸特色产业链,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加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力度,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6.强化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工业发展环境成本。积极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推进各类园区的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支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由企业独自治理转变为集中高效治理,为企业节省污染治理的成本。

  关于巩固黄土高原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

  白宜勤

  代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尤其是白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脱贫攻坚战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当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抓产业、强基础、斩“穷根”、激活力,截至2019年底,我省黄土高原地区所辖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们应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持续加大黄土高原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力度,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还很薄弱,特色产业优势未显现,短期产业项目收入不稳定,长期产业项目未见效,转移性政策收入偏高。二是贫困群众中的无劳动能力者、残疾人等,因无就业发展能力或发展能力弱,收入受到很大限制。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因安置点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区管理等后续帮扶措施跟进滞后,且各个时期搬迁政策标准不同,群众的满意度受到影响。四是少数贫困群众思想保守落后,内生动力不强,影响了脱贫成效。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工作成效不明显。

  为此,建议:

  一、持续加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按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保兜底机制,建立健全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加强扶贫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二、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增收基础。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旱作农业和特色林果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贫困户”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三、进一步加大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力度。围绕“产业”和“就业”两大要素,在移民搬迁地附近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扶贫农产品加工厂。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管护和物业管理机制,将移民安置点纳入社区管理范围,确保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保障政策,切实增强易地搬迁群众的获得感。

  四、多措并举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文化下乡、文明创建、送政策、送技术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意识,引导贫困户广开创业、就业门路,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加强农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创建农牧业人才创业创新孵化基地。

  五、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积极推进“一肩挑”,动态掌握了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有效解决村(社区)信访矛盾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

  让淤地坝在三秦大地“亮”起来

  刘勤州

  代表省农工

  农工党陕西省委员会秘书长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淤地坝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解决人畜饮水、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农业生产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叠加2012—2018年淤地坝新增、功能转变等引起的数量变化,截至2019年11月,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境内淤地坝34087座,总库容达67.62亿立方米,拦泥库容52.62亿立方米,已累计拦泥57亿吨,可淤地面积116万亩,已淤地86万亩,每年可产粮食3亿多公斤。

  存在的问题:

  1.淤地坝建设未能充分兼顾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按照现行设计标准规范及运行管理办法,要求淤地坝实行汛期空库运行,与当地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存在矛盾。如吴起县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累计建成淤地坝463座、水库3座、基本农田38万亩,治沟造地1.25万亩。其淤地坝工程在汛期严禁蓄水利用,有蓄水的淤地坝也是利用死库容蓄水、蓄水量少,无法满足当地群众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的需求。

  2.部分区域淤地坝数量不足,未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一方面,少量淤地坝功能发生改变,有的改为小水库,有的被公路、垃圾填埋场或建设用地占用。另一方面,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淤地坝建设滞后,未能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需求。如延安南部塬区沟道溯源侵蚀严重,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流域是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国家相继开展了项目前期工作和典型坝的初步设计,目前尚未实施。

  3.水保投资定额低,项目实施有一定难度。现行水保定额为2003版。近年来,水泥、沙子等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增速较快,概算定额单价偏低,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需要根据实际制定新的定额。资金不足也影响了项目前期储备、招投标和建设管理工作。

  建议:

  一、积极研究淤地坝蓄水安全运用管理的途径与手段。在水资源匮乏、用水需求强烈的地区,在单坝未淤满情况下,编制淤地坝安全运用方案,允许利用淤积库容进行蓄水,配套建设塘坝、涝池等蓄用水设施,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补充。

  二、进一步完善淤地坝系统配置,开展淤地坝新建工作。近年来,淤地坝工程建设以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为主,新建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水利部门应在做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榆林、延安两市丰富的淤地坝资源,进一步完善淤地坝系统配置,尽快启动实施新建淤地坝工作,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减少黄河下游河道及干流水库淤积,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治理质量。

  三、提高新建淤地坝建设标准,加大中央投资比例。根据市场价格组织修订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合理确定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针对黄河流域多处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的实际,应进一步提高中央投资比例,适当安排工程管护资金,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切实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真正让淤地坝在三秦大地“亮”起来。

  (摄影:各界导报记者 杜静波)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委员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