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唱响“新牧歌” ——从企业发展看定边营商环境变化

2020-06-01 09:08:08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究竟哪一种苜蓿既适合给牛食用还能起到造林绿化的作用?每公斤苜蓿籽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三边牛业公司饲养的牛在草地上吃草。记者 李羽佳摄

  5月21日,刚平整完1650亩土地,陕西三边牛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边牛业公司)负责人蒋登科又面临新的问题:究竟哪一种苜蓿既适合给牛食用还能起到造林绿化的作用?每公斤苜蓿籽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尽管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但蒋登科却乐在心里:“公司养殖规模发展到近千头,最近一两个月收到的好消息,比过去五六年还多。”

  蒋登科所说的好消息,是土地上被允许种饲草、所产的牛肉有望获得有机认证、榆林市龙头企业认定正在审批中、产品有机会远销上海……

  这一切,源于定边县营商环境的改善。

  土地:特事特办

  蒋登科的公司门口有上千亩空地,2012年,他和当地村民签下30年承包合同,一次性付清近百万元的承包款,计划着在这片地上种植饲草喂养肉牛。正当他准备开发时,却发现这片地因为多年无人打理,被县林业局圈入国有林场。但当地村民认为,哪怕无人耕种,这片地也应该属于他们。

  面对不能确定的土地性质,蒋登科前思后想,只能选择购买饲草。在他心里,自己种植饲草这个念头一直没有放弃。

  2019年11月19日,刚调任定边县委书记的胡统金到西安市定边商会调研,三边牛业公司作为商会会员单位参加座谈会,提出了企业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土地问题引起了县委领导的高度关注,9天后,定边县委统战部部长刘云霞带领相关单位负责人到企业实地了解情况。

  “能不能再付一次承包费,把地从国有林场承包出来?”三边牛业公司总策划张万鸿说。企业先按照林地、耕地分别付承包费,暂时搁置土地性质争议,把苜蓿种上,手续随后就补。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发展是个好事,但对定边县委、县政府来说,却要冒风险。

  最终,定边县决定冒着风险,特事特办。

  定边县工商联主席高志峰三天两头往县林业局跑,沟通协调土地问题。三边牛业公司所在地定边县砖井镇,组织甜水村驻村干部、村“两委”等成立工作组,向村民反复解释土地性质问题。

  3月11日,定边县林业局特批下发了《关于陕西三边牛业有限公司申请承包国有林地的报告》,同意将1650亩宜林地在符合国有林地开发利用政策的前提下,承包给企业经营治理。

  “这下,企业发展的基础就打牢了,未来只要守着初心好好干,就不愁发展不起来。”蒋登科期待着未来。

  品牌:硬核支持

  蒋登科的初心,是做有机产品,让定边有机牛肉在高端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4月底,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志岗的一通电话给蒋登科吃下了“定心丸”。罗志岗主动给三边牛业公司种植区负责人石耀峰打电话,通知企业提交企业资质、肉质检测报告等材料,准备给牛肉进行有机认证。

  罗志岗说:“市场上对取得绿色认证的食品已经很认可,但我们主动将绿色认证提档成有机认证,因为企业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有机的标准,我们要通过检测、认证,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品牌的产品好。”

  为了帮助三边牛业公司打响品牌、销得更远,定边县扶贫办承担起了协助企业架设网线的工作,方便企业在养牛场就能接订单发货,提高销售效率。

  最近,定边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已经搭建完毕,正在计划给第一批试点企业安装终端设备。三边牛业公司就在试点企业名单中。

  发展:主动作为

  三边牛业公司的牛肉虽定位高端市场,可创办和发展企业的负责人中,却鲜有正规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在企业申报榆林市龙头企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为企业省去了周折。

  该企业在财务设置方面不规范,记录销售收入还是手写,这与申报要求的电子账务不符。原本只是负责收集材料的定边县农业农村局业务办公室主任纪亚文主动进行详细指导,协助企业重新梳理、填写财务信息。

  为了帮企业扩大知名度,去年12月,定边县总商会在北京举办展销会时,特别组织推介会推荐了该企业的牛肉。推介会到场的400多人中,很多企业家都有意向今年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今年春节前,定边县总商会在县里发布新品消息,让三边牛业公司一次性销售了近百份牛肉礼盒。这是自2019年初开始销售牛肉以来,该企业接到的最大订单。高志峰说:“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一些,我们计划去上海举办展销会,到时候还会继续主推三边牛业公司的牛肉。”

  “我们要紧贴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我们要让企业‘迎着绿灯’走大道,只有让企业受益,才能更好地反哺人民。”砖井镇党委书记白昌盛说。(记者赵波 李羽佳)

  企业的“跑心”变“守心”

  2014年12月成立的陕西三边牛业有限公司,如今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此前却差点被外省招引“改嫁”。

  “改嫁”的理由很简单——外省的条件更加优厚,相关配套一应俱全,企业只需要带着牛和养牛技术即可。

  把企业搬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发展会更顺畅更方便,但家乡百姓就少了一份产业。蒋登科拿不准主意,不知是进是退。犹豫许久,他最终还是选择再等等。

  在蒋登科等待的过程中,有无数处境相同的企业也在犹豫,甚至暂时离开。幸运的是,这个过程并不长。

  随着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县域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定边县“外嫁”的企业逐渐开始“回娘家”,同时,留在县上的企业也更加安心。企业家感受到,在这个陕北的小县城里,市场准入便利透明、市场竞争公平有序、政务服务及时贴心……

  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主动为企业发展扫障清道,定边县让企业的“跑心”变成了敢留敢干的“守心”。(记者李羽佳)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田野 企业发展 营商环境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