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谆谆嘱托·践行五项要求系列报道之三 用老秦人的“拧劲” 做好绿水青山卫士

2020-05-25 09:25:34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秦岭终南山。

  秦岭四宝羚牛。

  秦岭四宝金丝猴。

  秦岭四宝大熊猫。 照片均由记者 赵晨摄

  秦岭四宝朱鹮。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5月22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 沙莎

  陕西人终于“拧”出了三秦大地“绿肥黄瘦”,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3.3%提高到45%,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特别是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榆林草灌锁沙丘,延安黄土变绿海,关中大地园林美,秦巴山区绿更浓”,深深浅浅的陕西绿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陕西人“拧”,吃饭要蹲着,秦腔要吼着,泡馍要掰着,如果要问话也就两个字——“咋咧?”

  这些年,陕西人问得最多的“咋咧?”不是面条不放辣子,不是出门没有车子,不是口袋没有票子。

  “咋咧?额滴秦岭!”“咋咧?额滴渭河!”“咋咧?额滴黄土高坡!” 一个个“咋咧?”问出了陕西人对青山、绿水、蓝天的万般深情。

  于是“拧”变成“拧劲”。

  “拧劲”是倔强、是进取,《陕西省志》记载:三秦习尚中的豪气、犟劲和进取精神,是在社会历史急剧发展中形成的。陕西人凭着一股子“拧劲”,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拧”出个山常绿、水常清、天常蓝。

  5月16日,虽然前一晚西安城雷声大作,还下了不小的雨,可是第二天温度一下就升到了30多摄氏度。这天是周末,西安人习惯于在燥热的天气去秦岭的峪口戏水、纳凉。然而,这一天,西安人却发觉山里多了些不是来玩的人。

  滕佐佐,地道的长安人,从小在秦岭山里长大。他记得小时候秦岭里面没什么人,山上的树也多,峪口里的水很大,山脚下有人会种水稻,大山的影子映在稻田里特别好看。后来,城里的人越来越富,一到周末就开着车往山里跑,有的人甚至在山里盖别墅,山上的水也被他们拦到自己院子里。河沟里人们扔下的垃圾,山上被踩坏的树苗苗,都让滕佐佐难受不已。

  这个周末,他没像往常一样找个凉快的峪口去玩,而是穿上马甲,戴上胸牌,拿着个垃圾袋跑到了山里。“请留下美景,带回垃圾。”“请不要在山上烧烤。” 滕佐佐不厌其烦地向他遇到的进山游玩的人讲解秦岭保护政策,引导大家加入清洁行动队伍中。作为专职网格员,滕佐佐每天要步行40公里,在3处自然景点、5个出入山口不间断巡查。他说:“保护秦岭就要保护出个样子。” 滕佐佐说话带着“拧劲”。

  对秦岭保护有“拧劲”的陕西人不仅是滕佐佐。

  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上个月,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告诫干部。

  “秦岭卫士”有真抓实干的勇气。陕西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制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严厉查处秦岭区域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违法行为;2019年9月修订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了以“海拔+区块+生态廊道”为特征的秦岭保护体系。

  “秦岭卫士”忠诚的是山河大地常青常绿。自1965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秦岭已建成各类保护区33处,总面积850万亩,占陕西秦岭总面积1/10,形成初具规模、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在长安区有2.6万余人的秦岭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和滕佐佐一样把守护秦岭当作最重要的责任。

  当滕佐佐忙着在秦岭里进行巡查时,家住渭河边的宝鸡市眉县金渠镇蔡家崖村村民孙安新正忙着收拾自家的猕猴桃园子。确定的丰收,让他的脚步都是轻盈的。“没有修渭河的时候,别说种猕猴桃了,整天担心一发水家里被淹。现在不仅不会发水,渭河还一天比一天清,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孙安新说。

  对于陕西64%的人来说,他们有和孙安新一样的欣喜,而原因就是渭河。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的诗句写尽了渭河的气象。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全长512公里,沿岸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但她曾经被称为“关中道的下水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千百年来哺育关中人民的母亲河却成了两岸群众挥之不去的伤痛。

  2011年2月,陕西发出了全面治理渭河的动员令,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铺开。2016年,陕西省设立了渭河生态区,划定范围以保护为前提,以绿色为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掉污水厂,引来汉江水,加固堤坝,绿化两岸。凭着一股“拧劲”,陕西硬是把又臭又黑,常年水质Ⅴ类或劣Ⅴ类的渭河,变得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在50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渭河再无劣Ⅴ类断面,其中西安段水质优。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渭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成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与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关中人“拧”着治水时,陕北人则用70年的时间“拧”着种树。1953年4月的一天,时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带着苏联专家一行12人考察榆林。在镇北台上,梁希盯着台上一棵榆树说:“这么干旱的地方都能长树,榆林就没有地方不能植树。”

  “不叫沙给欺负死……”陕北老人们的话被一代代传下来。

  石光银、牛玉琴、郭成旺……陕北土地上,治沙人就是英雄。

  70年过去了,860万亩流沙披上了绿装,1.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20世纪50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陕西人凭着“拧劲”,硬是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陕西人终于“拧”出了三秦大地“绿肥黄瘦”,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3.3%提高到45%。特别是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榆林草灌锁沙丘,延安黄土变绿海,关中大地园林美,秦巴山区绿更浓”,深深浅浅的陕西绿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人“拧”出绿水青山,也“拧”来金山银山,秦岭里的木耳,渭河边的果园,沙漠上的绿洲,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陕西人当初对山川大地一句“咋咧?”的询问,终于变成“嫽扎咧!”的感叹。

  不断加快美丽陕西建设步伐

  梁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千百年来,秦岭之美,三秦之韵,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多少名篇佳作流传千古。

  而今,三秦儿女更是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如诗如画,让毛乌素沙漠从陕西版图“消失”。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陕西工作提出的五项要求之一。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快美丽陕西建设步伐,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我们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千秋大计。”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们要把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推进白于山区生态脆弱区、渭北旱塬水土流失严重区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等地生态修复,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

  “污染防治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特别是要履行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美丽陕西,永远的家园;

  美丽陕西,时代的担当。

  放眼三秦大地,从沟峁纵横的黄土高原,到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再到峰峦叠翠的秦巴山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铺展开来!

  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记者 张梅

  巍峨的大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生物的多样性使其成为地球自然资源宝库。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铁,途经全国最大的连片自然保护区。当你乘坐西成高铁驰骋在秦岭山脉之间时,或许能看见美丽的朱鹮飞过头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背后,是一支由动物保护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专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研究员是这支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多年来,他在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区开展交通设施(铁路、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监测与评估、野生动物种群现状和变化规律等研究,以及西成铁路运营期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大数据采集与评估,秦岭大中型哺乳动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为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对野生动物及环境影响的监测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2009年,西成高铁筹建之初,吴晓民就深入到沿线野生动物保护的课题研究中。实地勘察、生态监测……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大秦岭就是团队的实验室。“我们要尽可能掌握道路沿线野生动物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繁殖地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我们才能设计好动物穿行通道数量、形式、宽度和高度等,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吴晓民说。

  “当时,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在汉中盆地这个必经之地,如何保护随时可能飞越西成高铁的朱鹮。”吴晓民回忆道。经过长期观察,加上借鉴国内外的技术经验,团队研发了特制的高铁鸟类防护网,安装总长度达32公里,成为世界首个高铁大范围鸟类防护网。

  宁陕县新场镇菜子坪地区是两个不同种群大熊猫的交流通道。“这个地段选择隧道通过,就是为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在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可行的条件下,把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吴晓民介绍,从2009年开始,团队在隧道两侧和高架桥上布设了数十台红外相机,全天候监测当地的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每3个月左右,采集的数据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至今未间断。“监测结果显示,周边野生动物的活动频率、数量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高铁建设对秦岭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并无大的影响。”他说。

  监测和研究还在继续。“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高铁的运行,还可能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将进一步监测高铁沿线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和能力。”吴晓民说。

  用好赳赳老秦的“拧劲儿”

  陕西日报评论员

  拧劲儿:倔强、进取之意。《陕西省志》记载“三秦习尚中的豪气、犟劲和进取精神,是在社会历史急剧发展中形成的。”可以说,“拧劲儿”形象逼真地刻画出赳赳老秦的性格、脾性和特征。

  陕西,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半坡的先民们战天斗地、生息繁衍,使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化;发源于漆水河畔的周礼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数千年的光阴里,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共生,形塑出秦人勇猛刚直、开疆拓土,气魄雄健、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拧劲儿”正是这些精神特质的高度浓缩。

  正是凭着这股子“拧劲儿”,在东进征途上,赳赳老秦浴血拼杀、勇往直前,吃尽了中原人闻所未闻的苦头,积淀了百折不挠傲视苦难的族群品格,缔造了从部落走向帝国的传奇;正是凭着这股子“拧劲儿”,赳赳老秦所向披靡、扫六合一,开天辟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实现文字、度量衡全国统一等诸多创举;正是凭着这股子“拧劲儿”,在继承秦制的汉代,一位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历史如何峰回路转,深植秦人血脉中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老秦的“拧劲儿”一脉相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股“拧劲儿”像火种一般,在中国版图上迅速燎原,映照古今,成为我们民族饱经磨难却斗志更强的力量源泉,成为以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为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回首前尘,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关头,这种民族精神便会更加凸显出来。枪林弹雨的革命岁月,发轫于革命圣地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支撑我们夺得抗日战争胜利;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儿女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把“两弹一星”造出来,把大庆油田打出来,把北大荒开垦出来;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靠着敢闯敢干的劲儿,亿万人民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新路,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迎着复兴的曙光,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拼搏奋斗、慨然前行。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人们再次看到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力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顽强力量、坚韧气质,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英勇战役中,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荣光中,赳赳老秦的“拧劲儿”始终放射出新的光华。

  认识历史,就能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从我省看,当前,我省正处在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面对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大战大考,全省上下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全省经济大局稳定,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三次产业发展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全国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好、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面对疫情,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

  我们持续健康发展、战胜风雨考验的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迫切需要通过发扬赳赳老秦的“拧劲儿”砥砺勇挑重担的顽强意志,激发攻克难关的奋进勇气。全省上下只有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和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气魄,才能全面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五项要求,从而推动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秦人的“拧劲儿”未曾改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民族仍有昂扬奋发的精气神。在新征程上,让我们继续用好这股“拧劲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书写新荣光!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生态环境 陕西 秦岭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