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强大动力推举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2020-04-25 05:46:56  来源:新华网  


[摘要]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强大动力的推举中,中国第一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举中国第一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苍穹。...

  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茫茫大漠,见证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幕传奇: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强大动力的推举中,中国第一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举中国第一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苍穹。

  50年过去了,当年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做出贡献的火箭发动机团队,已实现华丽转身,成长为我国唯一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的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

中国第一星背后的动力贡献

  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漫漫征程。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1956年,党中央做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同年10月,国防部五院在北京宣告成立。11月23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建立。1958年4月2日,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应运而生。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和科技基础非常薄弱,研制工作困难重重。液体动力人在工业基础落后、“手扶犁耙”搞建设的情况下,要研制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尤其艰难。特别是火箭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更是经历了多重挫折和难关。

  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标志着航天液体动力助推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迈出了崭新步伐,也为后续液体动力的创新发展积累了经验、增添了信心。

液体动力推举中国星箭飞得更高更远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宽广。这句话是被一系列太空探索实践所证明的发展规律。

  当年,就在北京的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为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而创新拼搏时,另一支队伍正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多个城市踏上“西迁”征程,在地处陕西宝鸡凤县的秦岭深山中安营扎寨,为研制更大推力、更高性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目标而奋斗。

  从1965年开始,航天液体动力人开始了长达28年的三线奋斗,六院全体干部职工完成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特别是用于“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发动机的研制定型。这对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世界五强,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航天六院实现了从三线到城市的战略转移,开始了“扛着红旗进长安,进了长安更高举”的二次创业。至此,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迈上了体系化、工业化道路,发动机从种类、产量到质量,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先后为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成功了一系列航天动力产品,为推动中国航天发展提供了精准可靠的飞天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液体动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给航天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支撑,2008年7月和2012年9月,液体动力产业格局进行了两次战略重组,形成了以常规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氢液氧发动机、上面级发动机、姿控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助推发动机等为代表的液体动力产品系列产业格局,推动航天液体动力在支撑航天强国建设中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迄今为止,六院研制交付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完成了330次发射任务,将数百颗架国内外卫星及航天器送入了太空,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120吨级、18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和泵后摆发动机、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9吨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作为航天运载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从而使我国航天运载技术迈上一个崭新台阶,一举助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三型新一代绿色环保新火箭实现完美首飞,为太空探索特别是深空探测,提供了更加强劲有力的动力支撑。(张美书)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