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联组 | 让蓝天白云成为陕西常态

2020-01-19 00:25:0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据省生态环境厅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优良天数平均为265.3天,同比增加1.3天。其中,西安优良天数225天,同比增加10天。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15.5天,同比增加7.1天。...

  本组主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加快美丽陕西建设

  据省生态环境厅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优良天数平均为265.3天,同比增加1.3天。其中,西安优良天数225天,同比增加10天。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15.5天,同比增加7.1天。

  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对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1月18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专题(联组)讨论中,多位政协委员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加快美丽陕西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环保执法要敢于“亮剑”

  “大家发言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注意把握好时间。”讨论开始前,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特别强调“只谈问题和建议”。

发言人:程希文委员

  “那我就先说吧!”李冬玉话音刚落,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未央区副区长程希文就打开话筒,就环境治理问题阐述观点建议。在他看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概括地讲,整体形势有“三喜”、基层落实有“三难”。

  何为“三喜”?分管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程希文说,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出台了一些列具体措施,增强了基层环保人的动力;随着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坚定了基层环保人的信心;“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调动基层环保人的干劲。

  “‘三难’主要指的精准治污亟待加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环境执法力量薄弱。”程希文介绍,近年来,未央区充分利用区级空气质量微型站、激光雷达和有机挥发物走航扫描等监测数据,发现和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但是因受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制约,对污染形成机理和污染防治规律理解和把握的不系统、不深入,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机理研判仍然不够精准,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一刀切”。

  如何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基层力量,程希文建议,省上要加大对基层政府环境执法的指导帮扶,强化精准治污,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县,开展“一区一策”帮扶指导,帮助基层找准污染“病灶”和问题症结;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强化城市垃圾分类和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保障,强化项目支撑,不断健全和畅通项目申报和资金申领途径;加强对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确保关键时刻要敢于“亮剑”、能够“亮剑”。

发言人:常伟委员

  “我叫常伟,来自渭南,我的名字很好记,希望我的建言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一张口,就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目光。

  他在谈及农村人居环境时说,近年来,我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大部分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朝着“绿富美”蜕变。但因为受制于现代农业基础薄弱、财政不够充裕、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示范引领效果不够显著,尚未形成整体推进格局,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缺乏规划,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常伟说,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示范村、重点村,但未能把示范村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研究并加以推广,普遍存在“点上示范、面上推广”,进展不平衡,后期任务艰巨。如渭南华州区计划打造65个重点村,占村庄总数的48%,数量多、规模大,是否能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值得商榷。

  如何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伟建议,要强化“两山”理念宣传力度,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补助力度,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强化产业支撑,建立人居环境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以产业为支撑的农民致富体系,形成乡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作用,积极投身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发言人:吴言生委员

  “不好意思,我来插个队,说两句吧!”常伟话音刚落,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言生站了起来,他从个体的角度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吴言生说,环境不好,大家不能总盯着政府,怪政府工作没干好,更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发言人:崔亚丽委员

  吴言生还没坐下,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亚丽接过了话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有三点建议,加快统筹协调、启动精细管理、做好产业转型。”

  崔亚丽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不一,土壤污染治理难于水体和大气,水体污染治理难于大气,目前叠加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的修复治理问题等,使我省的污染防治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崔亚丽建议,要统筹协调各级有关部门,推进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全民治污,扎实推进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

发言人:陈怡平委员

  省政协常委、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陈怡平表示,环境治理涉及多个方面,要从大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进行协同共治,更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发言人:冯永强委员

  “我省高耗能产品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长期偏重,货运公路占比太大,污染物排放远超环境承载力。”省政协委员、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冯永强建议,要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作为追赶超越、污染防治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加大加快优化调整力度和速度,标本兼治,变短板为契机,破解污染防治难题。

  污染防治要谨防“一刀切”

  讨论中,有委员反映执法部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一刀切”。

发言人:薛清军委员

  “各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时常有‘一刀切’现象,这就说明污染防治工作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价当中还存在难点、痛点和堵点。”省政协委员、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认为,环保执法“一刀切”,主要是基层对宏观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对污染行为定性判断多,定量分析少,执法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对企业有温度的精准指导不够;个别企业认识不到位,心存侥幸,违法违规偷排,人为漏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职能部门的政策执行。

  如何防治环保执法“一刀切”?薛清军建议,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要突出对企业的帮助指导,对相关执法部门、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给基层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空间,动态检验检测政策的精准性。在考核追责时要做到尽职免责,从正反两方面定期通报典型案例,起到警示示范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通过污染防治、稳增长和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有效结合、有效防治,防止污染防治引导。

发言人:卓锋委员

  省政协委员卓锋建议,污染防治是异常艰苦的攻坚战,确实需要下大决心、出大力气,铁拳出击,又要注意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创新手段,避免环保执法一刀切。

  “我们不是面对面,其实是一起的关系。”听到委员反映环保执法“一刀切”,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智华说,去年以来,陕西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良天数持续增加,污染值不断下降,为细化操作规范,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避免重复执法、多头执法,坚决杜绝随意执法、粗暴执法和简单采取关停等“一刀切”行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行为的精准度、确定性和公信力。

  张智华表示,他们将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坚持追责纠偏和建章立制同时进行,认真总结防止“一刀切”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垃圾分类要重视末端处理

发言人:冯永强委员

  讨论会上,垃圾分类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冯永强说,根据目前各地垃圾分类情况看,都普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做法,甚至在没有深入调研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存在争议、值得商榷的举措。特别是在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开展垃圾资源回收、如何规划垃圾处置设施与系统、如何培养和保护公众垃圾分类习惯与热情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他建议,要科学研判,因地制宜,合理制订各地垃圾分类处置方案,研究一般垃圾与厨余垃圾、餐饮垃圾分类与否的利弊;研究垃圾资源化的路径,激励和规范民间垃圾回收和公益垃圾回收行为,为”拾荒者“正名;避免形式主义,防范投入浪费,不断培养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置。

发言人:陈斌委员

  众所周知,秸秆焚烧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大气环境空气质量。但在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陈斌看来,秸秆等生物质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能源资源,也是脱贫攻坚的精准对接。

  “我省常年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071万吨。”陈斌说,推进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彻底消除传统露天焚烧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生物质资源量大面广,但由于其低品位与高度分散性,从收集运输到加工利用的产业链不健全,整体利用水平偏低。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经济价值难以发挥。

  他建议,可以结合陕北、关中、陕南生物质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家用气化炉,就地就近对农村生物质进行提质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减少无效运输,杜绝病虫害传播,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源动力。

  陈斌在会上向与会人员透露了一个消息,目前,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正在牵头编制我国生物质能2021-2035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目前,已经将生物质能利用纳入我省环保、农业、能源战略,加强协调、协同推进,可充分发挥生物质能综合效益,生物质能源产业必将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源动力,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

  各界导报记者 李荣 文/图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蓝天 常态 联组讨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