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冰
2018年,对85后大学生创业者王炳科来说,是收获的一年,其中让他颇为得意的一项成绩是,在“新希望”杯第二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上,他和团队设计研发的产品——“奶牛发情及疾病监测项圈”获得了二等奖。
“这真的要特别感谢杨凌示范区和创业工场一年多来给予我的帮助。”2016年,自主创业失败后的王炳科在详细咨询了相关扶持政策后,选择加入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大潮中。“现在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年多来,王炳科先后参与了杨凌示范区组织的多次创业培训,与创业大咖和农科教专家亲密接触,让他找到了创业中的问题所在。开始重新组建团队,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在他的努力下,新的团队逐渐成长起来,专利产品“奶牛发情及疾病监测项圈”也得到了很多养殖企业的认可。
王炳科的故事,是杨凌示范区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生动典型,同时也是我省近年来鼓励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杨少毅委员
“两手发力”助推成果落地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创新创业不断提速,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
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支持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推动“双创”工作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结合,优化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配置效率,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改革创新。
“目前来看,不论是政策体系的建设和覆盖,还是文化氛围的形成和营造,都为‘双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作为“双创”主体,同时也是陕西省创业指导专家,省政协委员、西安蒜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少毅对近年来我省“双创”环境变化感受深刻。在他看来,政策和文化的双驱动,让更多创业资源实现了聚集、整合。“例如在一个众创空间里,创业者不仅可以找到与自己意向相投的创业资源,还能发现许多在其他方面能够给予帮助的资源,由此形成的正反馈效应,也让这些创业资源更加优秀和成熟。”杨少毅说。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同时还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价值链有机融合等六大目标。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双创’浪潮带来更多的是创业者聚集和创业资源的实现。‘双创’升级版的提出,意味着‘双创’主体必须做出适应市场的改变,围绕相关产业加速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杨少毅说。
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纳入统计的3200余家常驻企业和创业团队共拥有有效知识产权4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约1000项。如何让这些资源落地开花,助推发展?杨少毅认为,这需要政府和市场作用“两手发力”。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中,都不同程度提供了小额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及相关风投引入等融资政策,但从实际来看,这个缺口还是很大。”杨少毅直言,正因为融资对于创业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创业者以及创业载体都希望在这方面的政策可以更加完善和稳健。他建议,要提高财税政策支持精准度,做好税费减免、融资担保等工作,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成果。
从市场角度来说,杨少毅提出,最应该做好的只有一件事——对接。“不论是举办创业大赛,还是帮助创业主体对接媒体资源,最终实现方式都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在这其中,应该做好‘对接’工作,给创业主体创造更多资源和机会。”他说。
刘勇常委
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随着“双创”持续推进,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无疑对传统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对这些企业而言,做成一家“百年老店”,就要有“重走”创业路的魄力。
“传统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转换思想、‘拥抱双创’,新希望集团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省政协常委、西安建苑集团董事长刘勇去年参加学习培训时,听到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该公司“双创”时代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创业者,刘永好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创”对传统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投资孵化50余家科技创业公司、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寻找100名创业合伙人……在刘勇看来,当前,我国的传统产业仍占到企业的大多数。在新格局下,他们都面临转型升级,也都有各自新的发展诉求。怎样才能发展好?新希望集团这种基于市场现状深思熟虑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如今,新希望集团牧场使用的奶牛动态监测设备正是王炳科公司的“奶牛发情及疾病监测项圈”。“就是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上,刘永好董事长了解到了我们的设备,并达成了合作意向。”王炳科说。
刘勇认为,陕西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产生了很多优质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有利于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重要因素。“如何把这些资源留住,不再让他们成为‘过路人才’,是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他建议,省上应进一步细化政策,依规按政策对优质资源“量身定制”扶持措施,用政策红利让这些“过路人才”变为“永久居民”。
对此,杨少毅也深表赞同。“科研工作者、高校学者以及很多有想法的大学生、有经验的人员更应该参与到‘双创’中,他们才是真正可以助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杨少毅说,双创2.0时代,会吸引更多对产业有了解,同时又拥有产业资源、产业技术的相关人士加入进来,当这些要素与年轻的创业主体相遇,两者一定会碰撞出更大价值。
董立民委员
“双创”热潮推进乡村振兴
2017年10月,54岁的江贻海通过朋友介绍,从商洛市丹凤县来到了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
“以前在丹凤,我创办了香菇养殖合作社,但每年的收益算下来只够给大家发工资,现在来园区种植中药材,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来到园区一年多时间,江贻海从孤身一人变为10余人团队“作战”,去年底,他又在园区扩大了100亩的中药材种植。
2018年1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740万人,82%的创新创业项目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域。
来自省人社厅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我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48.1万人,返乡人员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25.84万个,累计投资金额414.4亿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7.48万人。
“从数据来看,我省返乡创业人数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政协委员、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董立民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生产要素不断向乡村聚集,有效激发了农村“双创”活力,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农村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作为全国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区和全省创业型城市,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面向大学生、职业农民、被征地农民、返乡人员等城乡劳动者,搭建起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被征地农民创业孵化基地、返乡人员创业孵化基地等。
“在项目立项、技术支持、资金帮扶等方面,我们出台了‘套餐式’支持政策,目前已有200多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并带动5100多人实现就业。”董立民介绍,在园区里,由5名职业农民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投资建设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招引了贵州安顺、甘肃陇南等贫困地区的80多位农民来学习实训,而整个区内培育职业农民人数已达1029人,培训省内外农村实用人才45万人次。
董立民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双创”大有可为。“农民是关键,是主体,是内因。”他建议,要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托管农业和“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把农民嵌入产业链,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农村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利因素,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让乡村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