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脱贫摘帽以后怎么干?

2019-10-29 08:50:39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2019年5月7日,对镇安县的干部群众来说,是值得纪念和自豪的日子...

  李波(右)与周启学沟通政策性补贴的落实情况。陕西日报记者 郭诗梦摄

  陕西日报记者 屈荔鹏 郭诗梦

  2019年5月7日,对镇安县的干部群众来说,是值得纪念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省政府发布公告,宣布镇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镇安县成为全省深度贫困县中唯一在2018年脱贫摘帽的县。

  5年来,镇安县累计脱贫2.5万户7.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89%。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摘帽以后怎么干?”面对新形势,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说,“我们及时将工作重心由精准帮扶、脱贫退出,转移到精准巩固、全面提升,在激励干部不松懈,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全面抓好集体经济运营,补齐短板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径,为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筑牢了根基。”

  巩固再提升 “两防”是关键

  10月22日,镇安下起了雨,寒气袭人。8时,李波按时到达县委办公楼前。这一天他要前往云盖寺镇西华村就中央和省上反馈问题整改、严防“六类重点人群”致贫返贫、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开展调研。

  经过近1个小时的盘山路,车子到达西华村村委会门口。停下车,李波径直走进会议室,拿起桌子上准备好的各类台账仔细翻阅起来,并不时发问:“问题核查是否逐条研判、逐项对标?整改措施是否到位?会议记录有没有简单应付?”一连串的提问,让在场的干部心里捏了一把汗。

  “每次李书记来镇上调研,大家都‘胆战心惊’。但他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方法让我们在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家都盼着他多来几次呢!”云盖寺镇党委书记蒋维杰笑着说。

  脱贫摘帽后,如何做好防返贫、防新增这“两防”工作,成为李波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反复深入镇村调研摸底,镇安在深化“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细化创新实施“六类重点人群、精准巩固提升”工作机制,将易返贫、易新增的6类重点人群分为大病残疾户、独居老人户、“两头跑”搬迁户、收入下降户、边缘户和2014年、2015年脱贫户,并逐户制定巩固措施,做到一户一法、因人施策。

  西华村4组村民周启学家中有5口人,其中3人身有残疾。靠着享受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全家人均年收入达到5800元。2018年,周启学自愿申请退出贫困户。

  “最近怎么样啊?家里还缺什么?还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解决?……”在周启学家,李波仔细询问。

  在了解周启学家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补贴落实情况后,李波叮嘱村干部:“像这样的家庭,主要依靠补助脱贫。我们要用足用活保障政策,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补助,防止返贫。”

  实行“双委制” “两业”有保障

  一间间厂房宽敞明亮,一株株菌菇长势喜人。10月22日11时左右,李波来到西华村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基地考察。

  “基地总投资680万元,其中西华村村集体入股70万元,共建成大棚27座。自今年3月菌菇投产以来,公司已销售成品菇2200余箱,销售额26万余元。预计2019年产值可达320万元,实现村集体分红12万元。”该公司负责人蒋维华说。

  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镇安县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中探索推行的“双委制”:一方面,将所有村的互助资金委托给县农商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除了村上有能力管理运营的集体经济项目,将其余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委托给龙头企业或第三方运营管理。

  李波告诉记者:“‘双委制’的推行,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缺乏、管理不善、经营困难、互助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产业形成规模,就业也有了保障。“投产后,基地为55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蒋维华说,“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还包吃包住。”

  “群众稳定持续增收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我们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就业;一手抓就业扶贫,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只有突出抓好‘两业’,才能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李波说。

  截至目前,镇安县已组建村产业发展公司150家,累计筹措信贷资金7500万元,投入财政资金1.68亿元,进行自主经营或联合经营,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县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扶贫基地(工厂)吸纳就业830余人。

  痛点变亮点 环境大改善

  在脱贫攻坚中,各级部门、单位加大投入,推动镇安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因条块分割多头管、权属不清无法管、无人无钱不能管等问题,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处于损毁和闲置状态。

  “建好、管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李波说,如果不解决这一难点、痛点问题,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便会削弱,更何谈乡村振兴。

  为破解这一难题,镇安多方筹措管理资金,全面落实管护工作。今年8月,镇安创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正式实施,重点围绕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三大目标”,紧扣明确范围、明确权属、明确标准、明确资金、明确责任“五个明确”,通过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三种途径”,形成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的良好局面,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

  目前,镇安已筹措管理资金2600万元,成立镇管理所15个、村管理站150个,选聘管理人员1487人,确定管理岗负责人740人,推动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镇安 县委书记 脱贫摘帽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