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于上青天”到坦途通四方

2019-10-15 08:38:16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汉中通往外界的道路大都是坑坑洼洼、曲折难行,路窄坡陡弯道多,晴天伴着灰尘,雨天裹着泥泞。”9月26日,82岁的老段长吴林森一见到记者就打开“路”的话匣,先来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原标题:从“难于上青天”到坦途通四方

  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江路是姜眉路与316国道高桥铺段连接的主干道。

  说起通往秦岭以北道路的新旧变化,82岁的吴林森如数家珍。

  90岁的许玉保(中)回忆当年开车走阳平关的路况。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10月2日翻拍)。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喜顺摄

  汉中市宁强县城通往阳平关镇的公路。

  108国道汉中市宁强县五丁关段(摄于1996年)。 张纪平摄

  2007年9月,陕西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西(安)汉(中)高速通车。图为西(安)汉(中)高速汉中段。

  汉中市公路管理局职工张纪平展示当年拍摄的路况。

  “20世纪70年代,汉中通往外界的道路大都是坑坑洼洼、曲折难行,路窄坡陡弯道多,晴天伴着灰尘,雨天裹着泥泞。”9月26日,82岁的老段长吴林森一见到记者就打开“路”的话匣,先来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以前去西安 想到山道弯弯就头疼

  吴林森是原汉中公路管理段副总段长。他说,过去,大家提起去西安就头疼,平时没啥大事根本就不出远门。“1987年3月的一天,我们要到西安参加一个工作会议,8时20分,一行20多人坐着一辆大敞篷车出发。316国道宝汉线段因为积雪,路特别滑,车到秦岭山顶已经18时了。因为路况不好,我们担心到宝鸡市晚了登记不上客房,就事先和宝鸡那边的同行联系,让帮忙先登记好客房。谁知路上遭遇堵车,一堵就是八九个小时,宝鸡的同志过了零时等不见我们的消息就着急了。那时没有手机,通信不畅,20多人坐在车里只能干等。”吴林森回忆着这段路的酸甜苦辣。

  有了这次遭遇后,吴林森再次去西安开会返回汉中时,考虑到下雨怕道路拥堵,就开车走108国道周佛线,没想车到周至县境内,洪水把路给冲毁了,他们立即又掉转车头赶往宝鸡,走316国道。零时许,车到宝鸡收费站,没想到那里的洪水更严重。为了赶路,他们又掉转车头折回周至县。那次从西安返回汉中,光在路上就折腾了3天。

  47岁的郭世昌,1996年从部队转业到汉中公路管理局做司机。“记得当时,汉中的城固、洋县道路大部分是二级路面,可108国道周佛线的大部分道路属于三级路面,路窄坡陡弯道多,开车很累。”郭世昌说,那时去西安是最头疼的事。1999年秋天,单位有个急事要开车去西安,没想到车行至土地岭时,前方发生一起车祸,一堵就是五六个小时,单位负责人坐在车上急得不得了。

  “我是学水利工程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汉中地区水利局,之后调到公路部门工作直到退休。”吴林森回忆,1957年宝成铁路通车之前,他家在四川成都的同学来汉中要先从成都到重庆,再坐轮船到武汉,接着还需要坐火车到西安,光在轮船上就要3天时间。那时候,虽然汉中到西安只需一天时间,但票却很难买。“记得1961年10月,我从陕西工业大学(现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汉中工作,从西安出发到汉中走了5天。第一天从西安到阳平关,然后在阳平关等去汉中的车就等了3天。我们一行20多人是第4天14时许坐上解放大卡车的。车上没有凳子,我们就坐在自己的行李上,18时许才到宁强县大安镇。第5天7时许坐车,到汉中已过18时了。那时车票只有几块钱,但车上没座位。你想,从阳平关到北京才14.98元。”吴林森说,20世纪70年代,汉中大部分国道是料姜石路面,留坝县一带还是砂石路,到了70年代后期沥青路面才出现。

  “当时去西安办事,除了坐汽车,还可以坐火车,不过得先去阳平关或者略阳才能坐。”吴林森说,那时回趟湖北老家也挺麻烦的,从阳平关坐火车到西安住一晚,第2天10时再坐火车,第3天下午才能到武汉。

  宝汉线的开创者

  “最早穿越秦岭的公路,只有316国道宝汉线,开创者是赵祖康、张佐周等。”吴林森说。

  资料记载,赵祖康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是公路工程与市政工程专家。20世纪30年代初,他从事中国公路的创建事业,为发展现代公路奠定了基础。由西安到汉中的西汉公路,赵祖康从选线到施工全程参与。其中新修工程是从宝鸡到汉中的这一部分,全长254公里。这条公路所经之地,就是古蜀道的北栈道部分,唐朝诗人李白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这条公路自1934年年底动工,1936年5月开通。秦岭的越岭线,回旋舒展,鸡头关的沿溪线,雄伟壮观,加上跨越褒河的钢桥和凿穿嶂壁的连环三洞,风景幽胜,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张佐周,高级工程师。193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系。当时汉中到白河县的汉白路,就是他勘测设计的。后来,张佐周还参与了西汉公路鸡头关大型钢架桥的设计和修建。秦岭柴关岭上至今仍有张佐周的题字。

  现在路宽景美更便捷

  9月1日,记者在汉中市劳动西路汉中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家属院见到了90岁的许玉保。他从部队转业到汉中,在汉中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工作,见证了汉中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刚到单位时,作为司机的许玉保经常跑汉中到宝鸡这段路。许玉保回忆,那时,他开的车是用木炭燃烧做动力的货车。这种货车一般能拉4吨货物,从汉中到宝鸡之间有两个站加木炭,相当于现在的加油站。一站加两篓,篓高1.5米、直径0.5米,总共加4篓。车上有两个管道直通发动机,木炭就加在管道里。当时,道路太窄,每次会车都很困难。“你看现在这路,路宽景美,褒河到阳平关还不到两个小时。”许玉保说。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和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的通车,让制约陕南经济发展的秦岭天堑变通途,数万辆车穿梭在秦岭间,汉中市走向了全国。

  汉中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经营处处长余胜华说:“你看这些年西汉公路的路况变化多大?路面由原来的砂石路面、料姜石路面,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面,翻越秦岭的南北出行方式也有了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多种选择。现在有个急事,14时坐高铁15时许就到西安了。”余胜华爽朗的笑声中,传递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喜悦。

  记者手记

  路畅万事兴

  喜顺

  不仅是吴林森这样的“老公路”感慨交通建设的巨大成就,对出行越来越便捷的愉悦体验,每一位国人和来中国旅游、学习的外国朋友也都有真切感受。打开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的巨大画轴,通向幸福的“这条路”——中国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史,在人类交通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4.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3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面向未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呈现在世界面前。

  近年来,陕西公路网以米字形构架融入全国干线路网,奠定了陕西在全国公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数据显示,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9位,西安更是成为全国第二大高速公路节点城市。在建设公路主干线的同时,陕西农村路网按照村村通规划,将致富路修到每村每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助力了打赢脱贫攻坚战。

  回望来路,陕西公路网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像吴林森这样一代又一代“老公路”的艰辛付出,离不开设计规划、管理养护等每一个环节的辛苦努力,更离不开有关部门做实做好民生工程的初心坚守。

  交通出行承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每一公里增加的都是老百姓对品质生活的真实感受。从“难于上青天”到翻越不再难,陕西路网建设成果丰硕;从出行不再难到越来越便捷,陕西路网肩负着更多的时代责任。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通四方 宝汉线 初心坚守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