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将满 西安垃圾强制分类倒计时

2019-08-07 08:51:04  来源:三秦都市报  


[摘要]1994年6月开始运行的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是目前国内库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俯瞰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 本报记者 陈飞波 实习生 华人 摄

  西安垃圾日产量25年增10倍

  1994年6月开始运行的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是目前国内库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而到今年10月,这里也将达到设计库容,随即封场。从最初日填埋垃圾不足千吨,到如今每天接纳填埋生活垃圾万余吨,25年时间里,西安市的生活垃圾日产量增了至少10倍。

  今年9月1日起,《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西安垃圾强制分类已迎来倒计时。8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直观感受这里的工作,带你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堆体已有50层楼高25年日产垃圾量增了10倍

  在导航上搜索“江村”二字,行车距离目的地越近,沿途遇到的垃圾清运车越多。到目的地附近时,仅两车道的路面上,垃圾清运车一辆接一辆排着队缓慢前行,一眼望不到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垃圾臭味,让人忍不住想要逆行超车。

  上午10时许,距离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还有数百米远,30余辆垃圾清运车已排成长队在此等候。在园区入口处,进入的垃圾清运车正依次过磅称重,随后前往垃圾填埋区。

  进入填埋场,就算是忽略一辆辆垃圾清运车从身边开过时刺鼻的气味,你也完全无法回避空气中的水分落在皮肤上的黏腻感。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林亦凡告诉记者:“这是工艺要求的,夏季垃圾含水量大,为了尽可能减少垃圾产生的异味,现场的风炮机一刻不停地工作,以雾气的形式喷洒除臭剂,和治污减霾的雾炮车是一个道理。”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整个填埋场情况,林亦凡首先带记者参观了沙盘。这是按整个园区的地形与设施等比例复制的。中控室、气象站、调节池、渗滤液处理车间、发电厂等,形成一条完整的垃圾处理流水线。

  林亦凡说:“很多没有来过填埋场的人,都想象着被拉来的垃圾随便用土一埋就行了,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江村沟目前的垃圾堆体已有150米,相当于50层楼那么高。从固体垃圾填埋这一块,垃圾产生的水和气是处理的最大难点。在过去的25年里,西安的日产生活垃圾已从不足1000吨,到2017年时突破1万吨,而西安目前是国内唯一一个靠填埋来解决主城区生活垃圾的城市。为了应对这样的增长,25年来我们绞尽脑汁,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化,从精细化到数字化的变化。我的很多同事当年大学毕业就到了江村沟,如今已经快退休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

  现场仅剩一小块区域可供填埋

  从观景台向下方俯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宽广的空地。满眼望去,一层层待填埋的垃圾五颜六色,伴随着清运车倾倒时散发的刺鼻气味,让人忍不住捂住口鼻。填埋场内,垃圾清运车反复碾轧形成环形的车辙印,推土机则将倾倒的垃圾压实压平,便于处理。一些已经达到饱和无法继续填埋的区域,被黑色的专用HDPE膜(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着。现场仅剩下一小块区域可供填埋,而较早填埋的区域已被植被覆盖,从外表已无法看出。

  林亦凡说:“每层垃圾在黄土覆盖的基础上采用HDPE膜二次覆盖,以减少臭气的扩散和雨水的下渗。此外,考虑到场区安全和提高作业标准的需要,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从2014年11月1日起,将垃圾填埋作业时间调整为早6时至晚10时的16小时作业运行,以实现作业面每日覆盖,缩小垃圾暴露面积,减少暴露时间,减少气味发散污染。”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为了填埋垃圾,更好地固定堆体,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为整个“垃圾山”建立了大数据监控,大屏幕上显示着园区天气、温度以及与园区内人员生活相关的实时数据,上线了填埋监管系统,从“基础设施子系统”“车辆管理子系统”“大数据显示”“终端计量子系统”“官网后台管理”“视频监管子系统”“堆体安全子系统”“固废监管子系统”8个维度全方位监控,通过监管系统,不但能随时监控到园区特别是填埋场的动态,还能看到垃圾处理各个设施的情况、数据,以及园区3D模型等直观、动态信息。多家高校的相关学科将这里作为实习基地。

  据了解,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占地1031亩,库容量3463万平方米,是西安城区唯一的一座垃圾填埋场,目前也是全国单体库存容量最大的一座垃圾填埋场。1994年刚投入运行时,一期工程当时每天只有1000吨左右。近10年收运垃圾量平均增长率在8%到10%。2018年的日均量达到了10056吨。预计到今年10月底,这里就将饱和封场。

  “垃圾山”不可复耕

  渗滤液处理是难题

  “这是一座‘垃圾山’,填埋场是利用江村沟本身的地形建设的,目前填埋场是14-15层,每层10米为一个平台,每层是3-5米。”一位现场工作人员说,“全年都是日超万吨的高负荷,处理压力非常大,而目前这里即将封场,希望市民赶紧将垃圾分类减量,垃圾分类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填埋场处理垃圾的工种分为“倒台”“覆膜”“巡检”“计量”等,日均进场垃圾近900车次,垃圾量超过1万吨,垃圾坝体堆高居全国之首,堆体埋气含量巨大。每天,在不足30万平方米的场区内聚集了900台机械车辆和300多人,实施垃圾处置、工程建设等任务,周边还环绕着100余口抽排井、布置着近200口集气井,近万米各种管线、电缆交错,四期工程建设与垃圾处置、排污排气、沼气发电任务交叉,位置重叠,加之牵头实施的垃圾渗滤液应急处理项目建设时间紧迫,因此,垃圾填埋场安全风险点居各行业之首。

  “其实垃圾填埋本身就是个难题,而这个填埋场又是亚洲库容量最高,每天垃圾进场量大,尽管我们对渗滤液的处理已经达到城市中等水平,但处理上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渗滤液成分复杂,水中氨氮含量处理,工艺复杂,耗材消耗量非常巨大。”这位工作人员说。

  垃圾减量

  从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开始

  面对江村沟填埋场饱和后的垃圾处理问题,西安市政府于2016年便制定了《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规划建设纲要(2016-2025年)》,并且在多个辖区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站。

  林亦凡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垃圾处理目标要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自然化’,目前填埋的方式仅能做到‘无害化’。而‘减量化’就需要每个市民从前端、从垃圾产生的那一刻起,进行分类,达到减量的目的。”

  时至中午,随着一声铃响,填埋场的工作人员开饭了。走进饭堂,记者看到这里的工作人员,无一人使用一次性餐具。一位正在吃饭的师傅说:“不仅我们不用,我们的家人也都不用。现在外卖很火,由此产生的一次性‘白色’塑料垃圾越来越多。电商发展很快,化妆品等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要减少城市垃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开始。”(记者 李佳 范为民实习生 杨宇琛 丁彧莘)

  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人比整天和垃圾打交道的人体会更深。

  在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开了23年推土机的老司机贾选民;每天往返于西安市和填埋场间数次的垃圾清运车司机孙卫涛;目前就职于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信息技术中心的“90后”高材生林亦凡,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是为了生活奔波在环保一线的普罗大众,也是默默无闻却让我们享受蓝天绿水的环境卫士。他们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的体悟,让更多人认识到垃圾减量、分类的重要。

  垃圾分类每个人应从自身做起

  贾选民

  我叫贾选民,是土生土长的江村沟人。23年前,这个垃圾填埋场刚落地到江村沟不久,我就应聘成了这里的一名推土机司机。

  那时候西安市人少、制造的垃圾也少,垃圾场每天只需要处理500吨的垃圾,我们的工作相对来说也要轻松一些。一段时间后,这个数字从500吨涨到了1000吨,再从1000吨涨到了2000吨。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每天都有1万吨垃圾要处理。自然的,我们的工作量加大,变得要比以前累得多。

  如你所看到的,垃圾清运车将垃圾倒下后,我们需要开着推土机将垃圾推平,推成稳定的堆体。垃圾场每天早上5点开门,接收垃圾,我们就得5点上班,来做倾倒后的处理工作。白天,一辆辆清运车倾倒不停,我们的推土机也就不能停止运转。

  单位给我排的上班时间是早上5点到下午1点半。整整8个半小时都待在推土机上,保证机器不停肯定不现实,所以一般情况下,一辆推土机配有两个同时工作的司机,我在车上作业的时候,我的搭档在车下指挥;轮到他在车上,我又在下面指挥,两个人两小时一换。从车上下来的空当可以抽空喝水、上厕所,但不能离开填埋场。

  很多人来填埋场一会,就嫌这里味道刺鼻、受不了;也有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忍受常年与垃圾打交道的。他们不知道,在这里工作多年后,我的鼻子已经出现了问题,闻不见臭味了。常年坐在推土机上,我的耳朵也有了毛病,下班后回到家里,还常常能听见机器的轰鸣声。

  我自己对这些倒已经习惯了,毕竟干啥讨生活都是不容易的,何况我还时常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天都有这么多垃圾被制造出来,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人岂不是要生活在垃圾堆里?可是很多“外面的人”显然不这么想,我们穿着垃圾填埋场的工作服出去吃饭,都没人愿意跟我们坐一桌。有时候在公交车上,别人也是避之不及,嫌我们身上太臭了。每每这时,我还挺伤心的。

  大家对这一行关注得少,了解也不多。他们不知道,其实政府为了更好地处理垃圾问题,这些年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机械设备、效率升级,创新填埋工艺,想方设法处理臭气问题等等。这些进步,我都是一点一滴看在眼里的。

  这次提出垃圾分类,也是要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一措施别的好处先不说,就我这个环节,不分类,垃圾里有水,用推土机推半天,堆体都不稳定,特别容易滑坡。不分类,电子垃圾、部分医疗垃圾、工业垃圾都混到一起填埋,我们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员工无法躲避,工作繁重,易患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系统等方面的疾病不说,对环境也是负担和污染。

  如此种种,我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一是尽量少去制造垃圾,二是按照要求做好垃圾分类。我今年56岁了,也快干不动了,希望我从这个岗位上离开后,垃圾处理行业就不再需要这么多人在烈日下挥洒汗水了。

  从未想过垃圾处理需要这么多人付出辛劳

  孙卫涛

  我叫孙卫涛,多年来都靠开车的手艺谋生。3年前,我应聘到小寨街办,成为了该街办一名垃圾清运车司机。

  没干这一行之前,我对“清运车司机”的认知和其他司机没什么两样,负责将车从A处开到B处就好。结果第一次到填埋场倾倒垃圾,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我们车里拉的垃圾,其实已经在街办做过初步的渗滤液处理,但到了填埋场之后,还要再等半个小时做进一步控水,再进行倾倒。

  当天,我看着填埋场外排出几公里远的清运车,心里五味杂陈,因为从来没想过家里随手一扔的垃圾,后面得这么多人付出辛劳来做处理。

  将车开进填埋场之后,这种感受就更明显了,填埋场里清运车进进出出,垃圾堆上推土机、挖掘机等上上下下,还有不少穿着工作服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垃圾,指挥着“倒车”“前进”等。我的内心被震撼到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垃圾山,也是第一次闻到如此刺鼻、几乎要将人熏晕过去的味道。那天倾倒完垃圾,我几乎是逃也似的开车离开了垃圾场,开出老远才敢放心地大口呼吸。

  回去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关于这份工作,也关于从前我从未在意过的垃圾。我39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毫无疑问,我需要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每一个垃圾清运车司机都嫌脏怕累,想做逃兵,那这份工作谁去干呢?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变成一个更巨大的垃圾场?后来如你所见,我选择了坚持,一直做到了今天。

  每天,我要在小寨街办和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之间往返3次,早上5点开车出发,最后一趟跑完收班,往往要到下午五六点。要说累,那是肯定的,每天光忍受垃圾的味道就是一大考验,虽然现在臭味处理已经比3年前好了很多,就这,10岁的儿子还经常说“爸爸,你身上是臭的”。

  这种时候,失落是有的,但让我欣慰的是,孩子由此知道了我的辛苦,知道了跟垃圾打交道的人都很不容易,平时在这方面很注意,从不乱扔垃圾,前段时间还主动提出要带领我们全家做好垃圾分类,说老师给他们讲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只要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垃圾问题一定能处理好。

  垃圾分类好处众多

  林亦凡

  我叫林亦凡,1991年出生的标准“90后”。去年研究生毕业于长安大学。相较我的同学不少都去了设计院工作,可能很多人都对我到垃圾填埋场就职的选择感到诧异。其实我是作为人才被引进到这个单位的。我的专业跟目前的工作对口,在这能给填埋场的工作提供一些技术指导,也算有了发光发热的机会,所以我从未对这项工作有任何偏见。

  去年6月毕业后,我就来这里上班了,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任务繁重,几乎每个人都在连轴转。

  当时我来了大半年,也是一天假都没有休过。每天都在收集、分析运行数据,做填埋策划等等。这听起来挺简单,实际上,垃圾量、渗滤液产生量要收集、当天的处置量也要收集,还要监测垃圾堆体的稳定性、做水位抽排计划等,事情很多。

  除此之外,我们这个部门的人也不是光坐办公室,还要多次到填埋场里巡检。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的臭味,我们已经习惯了。

  要说垃圾分类的好处,我觉得得先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不管是填埋还是焚烧,这都是垃圾的末端处置,而垃圾分类是前端处置。在前端将垃圾分类了,浅显地说,首先肯定异味会减少,垃圾里没有水分了,堆体会更稳定。其次,分类之后再将垃圾焚烧或填埋,前者热度值会更高,这意味着发电量更高,经济效益随之更好,良性循环;后者容易降解,对环境污染小。当然,后续的各个环节也要容易处理一些。

  文/记者张晴悦图/记者陈飞波实习生华人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垃圾场 填满 分类倒计时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