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房颤,不光要“防”,更要“治”

2020-06-15 08:46:33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专家表示,我国房颤患者的疾病知晓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房颤,更不知其危害,这为房颤的诊治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房颤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是房颤的高负担国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表示,应对房颤挑战,早诊早治是关键。随着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建立临床培训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房颤质控副组长姚焰表示,重视房颤,不光要“防”,更要“治”。得益于医疗技术创新,导管射频消融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技术。

  提升对房颤的认知水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马长生介绍,房颤症状隐匿、存在阵发发作的特点,加之老年等高危人群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征,将进一步增加房颤管理的难度。“我国房颤患者的疾病知晓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有听说过房颤,更不知其危害,这为房颤的诊治与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谈到诊断方法时,马长生表示,随着临床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现在进聚行相应的筛查诊断比过去方便得多,“过去到医院检查24小时心电图很麻烦,而现在患者在医院贴上电极后就可以回家,很方便也很便宜,通过检查结果就可以知道患者有没有房颤了”。马长生说,现在很多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比如依据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脉搏,利用人工智能就可以对房颤进行检测和判断。

  马长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加强房颤疾病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升公众对房颤的认知水平。同时,他也呼吁公众在生活中要树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观念,注重心脏健康和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房颤。

  导管消融为首选治疗方式

  姚焰介绍,现阶段,我国房颤手术分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最早属于外科,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材料、电子学科的进步使微创手术成为可能,房颤手术开始采用导管消融的方式。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的“爆炸式”发展时代,相继引进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技术,并在临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姚焰认为,引进新技术后,我国在房颤治疗方面继续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践了创新的术式,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

  姚焰说:“目前中国房颤治疗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临床经验和一流的设备,能实现最好的临床效果。”

  姚焰介绍,现在对多数伴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导管射频消融术被作为房颤的首选治疗方式。这得益于医疗技术创新,导管射频消融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技术,通过这种方法,结合压力技术以及量化消融工具,治疗阵发性房颤成功率可达90%,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采用最新技术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也可达到80%。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长远看有利于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缩小城乡之间诊治差距

  “我国房颤诊治手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面临中西部农村地区房颤治疗还远远不够的现状。”马长生说,“现在我国房颤诊治存在两种局面:城市非常好,而农村差很多。”

  “一方面,国内的主要城市在房颤介入手术方面有着世界顶尖水平,这里的术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先进的设备,能很好地保证术后效果。但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医院,可能连药物治疗都不是很普及,更别提如何根治房颤了。”姚焰补充说。

  对此,两位专家都一致认为,农村县域的房颤诊治水平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科学素养,同时建立健全培训体系,规范各级医院的房颤诊疗,使不同地区的房颤患者都能就近接受到规范、优质的治疗。

  在建立临床培训体系方面,马长生表示,我国电生理学科专业人才紧缺,需要通过更好的教材与理念、更好的培训课程与手术示范,缩短培训周期,达到“培训效率倍增”的目标,从而使得更多合格且优秀的电生理医生能为广大的心律失常患者带去更多的福音。

  马长生还强调,在做到“培训效率倍增”的同时,也要重视质量控制,把手术安全放在首位,随着理念与技术的进步,达到手术的“安全倍增”,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一半,实现安全的加倍。

  在双“倍增”的指导下,两位专家都对我国电生理学科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均表示,放眼未来五年,我国整个电生理领域都会迎来一个特别积极的发展时期。

  (据人民健康网)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房颤 手术 诊治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