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贵在“收”

2018-08-27 08:31:07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秋季的天气会由夏季的闷热、潮湿逐渐转变为凉爽,天高风急,地气清肃。阳气逐渐降入地下,地上开始转凉,叶黄而落,大地呈现收藏的状态。相对地,人体阳气也渐入体内,此时养生上应该顺应秋气,重在养护人体收敛的功能。...

  编者按

  秋季的天气会由夏季的闷热、潮湿逐渐转变为凉爽,天高风急,地气清肃。阳气逐渐降入地下,地上开始转凉,叶黄而落,大地呈现收藏的状态。相对地,人体阳气也渐入体内,此时养生上应该顺应秋气,重在养护人体收敛的功能。

  8月23日是处暑,是24节气的第14个节气。处暑的“处”是“终止”之意,处暑指“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秋天则要重点养“收”。

  秋补“润”当道首选秋三样

  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秋季在意义上已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后,我省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将迎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要养生,首先要了解气候。此时正是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盛衰也随之转换,这个季节的起居作息、饮食养生也要相应地调整,养生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

  与同样湿热的夏季不同,干燥是秋天气候的一个基本特点。夏末秋初就会出现,下雨的时候湿热,一段时间不降雨,就会感觉燥热。“燥易伤肺”,这就是很多人这段时间会感到咽干舌燥、声音嘶哑、想多喝水的原因,此时多喝水、多喝粥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是否“秋冻”15℃是个坎儿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时,不要急着添衣,如果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会过多地出汗使阳气外泄。当凉风时至突然变冷时,适当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但适当增加衣服以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到了晚秋天气较凉时,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以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为限。如果穿得过少被冻得打寒颤,自然也是不行的,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冻出病来。

  “秋冻”是为了促进人体健康,但不涵盖全身各个器官。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应根据气温变化保暖,尤其是脚部,正是容易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重要部位的保暖。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般而言,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儿童、体质虚弱的老年人群都不适合“秋冻”。其主要原因是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悲秋”情绪要远离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一阶段气候寒热多变,不少人可能会出现犯困、凄凉苦闷、情绪低落等状况。专家表示,要谨防“悲秋”综合征。

  “悲秋”情绪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人体生理的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如果逢上秋风秋雨的不好天气,日照几乎没有,“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犯懒”,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悲秋”情绪是由主客观的诸多原因引发的,老年人克服或抑制“悲秋”情绪也必须多管齐下。首先,要多读一些蕴含积极向上主题的描写秋天景色的作品,少看一些把秋天描写得无比肃杀、凋零的作品。同时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走出“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烦恼。

  其次,是用饮食和光线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尽量不要拉窗帘。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秋补 秋冻 悲秋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