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亚秀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将是我国继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之后,第四个行业性节日。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他们是生命的最后防线,永远以“仁心”守护着每一个人,下面走近这几位医师,感受他们的医者风范。
陈张琴医师: 永怀医者仁心 难忘援藏岁月
从选择医生作为职业那刻起,陈张琴笃定了要一生从事这个承载着希望与责任的事业。从象牙塔走进了白色巨塔那刻起,白袍加身,即责任加身,陈张琴从此矢志不渝,将捍卫生命的战斗进行到底。
陈张琴,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从事呼吸内科疾病治疗、研究已有2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慢阻肺、呼吸重症、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2008年担任呼吸消化内科主任以来,诊治患者几万人,得到患者一致好评。
担当:远赴阿里 传授医疗技术
2014年,省二院派出第一批援藏医疗队,陈张琴身先士卒,踊跃报名随医疗队远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展工作。到达藏区后严重的头昏、头痛、憋气、胸闷、无食欲、全身乏力等症状席卷而来,陈张琴几乎一周时间没有进食,感冒咳嗽,她仍坚持对阿里地区噶尔县四乡一镇的藏民们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送医送药,共服务人数1000人次,并为县医院的医护人员授课及查房带教。
听说省城来了大专家,慕名来的藏民,早早就来排成了长队,携家带口挤满了诊察室。看着淳朴藏族同胞期盼的眼神,陈张琴承诺不会落下一个患者。有时候常常连续几个小时的义诊,连喝水和上厕所都顾不上。一次,在去扎西港乡义诊的途中,突然看到一名妇女昏倒在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陈张琴立即组织抢救,患者得救了,大家也累得筋疲力尽。
“自己经受着严重的生理、心理不适,还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医疗队的成员说,陈张琴每天晨起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测血压、测心率、听诊呼吸音、测指脉氧等,叮嘱服用抗高原反应药物。在援藏工作中,陈张琴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总能以自己率真豪爽的性格与藏族同事们打成一片,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医务工作者传授自己的医疗技术。
责任:服务社会 顺利开展普查
作为医生,陈张琴总是亲力亲为,对待病患无微不至。当观察到西安周边农村有食道癌高发情况,提出进行胃镜普查工作,但开展起来困难重重,科室都是娘子军,临床工作繁忙,如何能顺利到外地开展普查呢?在困难面前陈张琴没有畏惧,本着“服务社会”的思想,从 2015年5月起多次组织科室人员赴蒲城县多地开展内镜普查工作。
每个周五下午下班后,陈张琴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奔赴目的地,安装内镜设施,通知检查患者,与当地医生沟通检查流程,每次安顿好已到凌晨。第二天一大早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来的村民很多,不顾自己没有喝水吃饭,都要坚持把村民安排好。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和孙女相依为命,血压高且腿脚不便,不能进行检查,陈张琴利用休息时间送医送药。说起陈张琴医生,当地老百姓都竖起了大拇指。
成就:砥砺前行 填补医院空白
身为省二院呼吸内科的带头人,陈张琴带领团队砥砺前行,组建了呼吸重症加护病房、内镜室,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3项,如气管支气管支架植入术、食管支架植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填补了医院的多项空白,拓展了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使这个起步较晚的科室跻身省内一流行列。
在其他方面,陈张琴同样成绩显著,主持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省卫计委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篇,副主编及参编专著2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篇。分别获得过“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文明岗”、“陕西省青年文明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科主任,所带领科室亦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患者眼中陈张琴医师,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急患者之所急,可谓是“医者仁心”。而在同事眼中她则是个“着魔”医生,对大家言传身教,可敬可爱。在陈张琴自己看来,因为选择,便风雨兼程,只为患者。因为心中有信念,便认真负责、救死扶伤,苦并快乐着。
冯伟医师: 游刃肝胆 时刻为患者着想
因为母亲是医生,冯伟早在学生时代,便梦想要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妙手回春。1992年毕业后,冯伟分配到陕西省商业医院(现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肝胆普外科工作。
26年间,冯伟开展腔镜手术5000余例,凭一颗“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心,每次手术全力以赴,保障患者平安。
全心全意 时刻为病人着想
作为一名医生,每天看到的是病人,听到的是呻吟,感到的是烦恼。也许是职业的特殊性,让很多人失去了耐心和热情。但是,冯伟却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全心全意,热情服务患者,他说“在你救治病人时,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患者。”
医者父母心,落于细微处。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有多么高明,而应该是有一颗时刻为病人着想的心,能为了病人有所付出。
响应号召下基层 奔赴灾区救伤员
2006年,冯伟积极响应卫生部“万名医师下乡支援农村医疗工作”的号召,到合阳县医院支农工作1年。他任医疗队队长,帮助医院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通过带教,使他们逐渐掌握并能独立完成该术式。支农结束后,获得省卫生厅“万名医师下乡支农先进个人”的称号。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省二院首批抗震救灾队员,冯伟义不容辞地奔赴灾区,开展救助工作,冒着余震的危险,积极救助、转运伤员。之后,获得卫生部及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并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火线入党”。
开拓创新 临床科研两不误
医疗行业要持续进取,开拓创新,为此,冯伟极为重视学习,1999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进修一年。
在冯伟看来,临床工作离不开科研的后盾。1992年以来,冯伟便一直从事腹腔镜外科手术及肝胆普外科的临床研究,先后在省、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纂100万字腔镜专著一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二十多年来,冯伟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医生的美好形象,多次获得医院“先进个人”、“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刘文莉医师:27载坚守一线的“三秦最美医生”
一大早,刘文莉就出现在陕西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病房,耐心地为病人讲解病情,认真研究患者的治疗方案......从医27载,从毕业的“菜鸟”,到今天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文莉接诊患者十万余例,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
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二院优秀科主任,所在科室被评为先进科室。2012年被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和中共陕西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省“巾帼建功”标兵。2015年被省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6年被评为“三秦最美医生”称号。
临床经验丰富 独立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使刘文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极强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特别是在顽固性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08年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刘文莉前往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电生理,师从著名的电生理专家华伟教授,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水平,之后开始独立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填补了医院的空白。
坚守医者仁术 努力共建医患和谐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作为省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文莉经常收到患者及患者家属送的红包,她一概不予接受。最近,一位王姓女患者急诊住院,出现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出现危及生命的长QT的室颤,提示心跳骤停,刘文莉立即给予心脏电除颤,并且植入了临时起搏器,之后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感激地拿出红包硬塞给医生,被婉拒后送来了锦旗,现在全家都和科室成了朋友。
一位张姓老年男性患者,因合并多种疾病,在心血管内科就诊多年,多次抢救转危为安,最后一次因病情危重,积极救治后离开了。患者三个子女虽然痛苦但能理解,表示感谢医护人员多年来对其父的救治。
重视疾病管理 长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秉持着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痛苦的初心使我走到现在。”刘文莉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天天和疾病纠缠,反而忽略了健康才是首要的。
因此,刘文莉格外重视心血管内分泌疾病的全称管理,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心理衰竭等疾病 ,长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疾病的科普知识和出院后的随访,控制了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和再住院率。
目前,刘文莉是陕西省预防医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会陕西分会常务委员,陕西心血管联盟和房颤中心常务理事,陕西省糖尿病学会委员,西安市糖尿病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陕西卫生计生热线12320咨询专家。
“从医多年,没有什么比看着病人康复出院更让我高兴的了!” 刘文莉初心未改,虽然也曾遭遇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她始终认为大多数病人是通情达理、懂得感恩的。
刘雨峰医师: 在影像世界中探求医学真相
工作中始终心系患者,待患如亲;业务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从未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科室管理上,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患者和同事的尊重和信赖。这就是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刘雨峰。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31年,刘雨峰精通X线、CT、MR等影像诊断。有很强的解决疑难病变的能力,擅长胸部病变的综合影像诊断,在CT引导介入诊疗方面有专长。
跨越专业禁区 践行职业精神
别人眼中刘雨峰是十足的“工作狂”,经常加班,他的空余时间基本都是在书籍资料里、科室里、病人床旁度过。当然,他的刻苦钻研精神也是出了名的,许多老专家提到他都赞不绝口。经他诊断的患者也已经不计其数,其精准的诊断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刘雨峰坦言,“社会对医生的尊敬和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2013年,一位患严重肺气肿、多发肺大泡并肺功能不全的江苏患者,辗转全国多家医院,均未确诊。著名胸科专家王云杰教授推荐患者找到刘雨峰,建议行肺活检,但该患者属于手术禁忌症,当看到患者的痛苦和无奈,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做出跨越专业禁区的决定。刘雨峰立即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备齐抢救设备,在科室同事配合下,为患者施行手术,最终确诊为炎性假瘤。患者家属激动地掏出很厚一沓钱感谢刘雨峰的救命之恩,被他婉言谢绝了。
对待设备就像对待孩子一样
作为省二院的“老人”,刘雨峰参与并见证了医学影像科的发展,他注重设备日常维护,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次利用所学技术,保养设备,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经费。
2016年省二院MR梯度放大器损坏,美国GE公司更换总成要价100余万元,刘雨峰检查后,认为可以维修,经多方努力,在两个小时就借到配件,仅花费几万元,就修复了故障,机器恢复工作,这一次就为医院节约九十余万元费用。
注重科学研究 让隐疾无处可藏
提到医学影像科,许多患者的第一印象是“拍片子的”。其实,医学影像科在整个诊疗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医学影像科是临床科室的眼睛,让隐性疾病无处可藏。
在刘雨峰的带领下,省二院医学影像科注重科学研究,人人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科室多次获得医院三基培训考核、PDCA大赛及新技术新项目奖励,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业务发展贡献奖。刘雨峰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科主任,2013年被评为厅直单位先进个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刘雨峰经常讲,所有荣誉都属于大家。
“用自己的医术为患者明确诊断,挽救患者的生命,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从事医生事业就代表了艰辛,但刘雨峰甘愿不断刻苦学习总结,奉献自己的终生。
在此,向这些奋战一线,守护人民健康的医师们致敬!在“8.19”首届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