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的早上,在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朝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总能看到一位神采奕奕的书法老师手持毛笔,耐心指导学员练习书法。他是民盟汉滨区教育二支部原主委周宏龙,也是一名即将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自2020年9月起扎根社区开展公益书法教学,五年如一日,用翰墨丹青为老年群体架起文化养生之桥。
以墨为媒:银龄课堂里的文化坚守
2020年9月,周宏龙在汉滨区老年大学和朝阳社区的支持下开设首期公益书法班,从此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文化传承之旅。五年来,学员群体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展至20人,年龄跨度从四五十岁到78岁,其中超八成学员自开班起便风雨无阻追随学习。这些银发学员中,既有退休教师、企业职工,也有社区普通居民,他们在横竖撇捺间重拾笔墨乐趣,形成了汉滨区独具特色的“夕阳红书法社群”。
书法+养生:创新教学彰显人文关怀
周宏龙独创“书法养生教学法”,将隶书书写中的稳健、沉静、疾滞、收放、开合与中华养生功夫深度融合,强调气沉丹田,凝神静气。教学中,他深耕曹全碑帖体系,编写“笔法、字法、结体”等口诀,逐一演示,个个过关。强调字的起承转合,章法的协调规范,更注重引导学员在运笔过程中配合调息运气,体会“气定神闲,疾滞有度、运筹帷幄”的养生之道。78岁的学员袁善军感慨:“跟着周老师练字后,手不抖了,心气也顺了,每次写完对联都觉得神清气爽。”这群银发学员铺展的宣纸上,既跃动着《曹全碑》的秀美风骨,也书写着新时代“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温暖答卷。
社区提供的40平方米书法教室,配备专业文房四宝,成为老年人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五年来累计开展教学活动230余场,创作作品超5000幅。朝阳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晓菊表示:“这些银发学员已成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周老师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翰墨薪传:书法课堂里的民生温度
在朝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周宏龙的公益书法班不仅是艺术课堂,更是民生服务的前沿阵地。在学员眼中,周老师既是严师,更是益友。72岁的高静梅说:“周老师总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他不仅教技法,更教我们如何在笔锋转折间感悟人生。”周宏龙公益书法班还发起“银龄带朝阳”计划,培养老年书法助教小团队,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这位即将退休的教育工作者,以“退休不褪色”的担当,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民盟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注入人文温度,用五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基层文化服务的动人篇章。正如刘禹锡所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龄从不是艺术传承的桎梏。(少宾 通讯员 张会香)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