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通讯员 赖光林
在秦岭南麓的柞水县,这片素有“西安南花园”美誉的土地,不仅以其秀丽的山川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人,更以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远近闻名。柞水县慈善协会积极践行拥军爱民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慈善活动,让爱的阳光洒满秦岭每一寸土地。
柞水县与人民军队的渊源可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陕南游击王”陈先瑞将军曾三次转战柞水,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在蔡玉窑、文公岭等地屡战屡胜,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计划。他率领的红七十四师在此建立红色根据地,成为红二十五军可靠的后方,军民团结的种子也自此深深扎根。
如今,柞水县慈善协会将红色基因融入慈善实践,每逢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红岩寺镇烈士陵园和乾佑街道板桥沟烈士安置点开展活动。孩子们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革命故事,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献花,爱国与奉献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军民情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柞水县慈善协会始终把拥军工作视为重要职责。“七一”前夕,柞水县慈善协会联合多家单位走进红岩寺镇革命老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慈善初心”主题活动。
志愿者为20名退役军人送去慰问品,并与他们座谈交流,聆听革命故事。退役军人白安周讲述的保家卫国经历,以及“活着的人要把牺牲战友的信仰传下去”的独白,让全场为之动容。
此外,柞水县慈善协会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开展困难退役军人慰问与救助活动,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会向困难退役军人发放慰问金,累计慰问困难退役军人300名,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爱。
2024年,柞水县遭遇“7·19”特大洪涝灾害,军民团结一心共抗洪灾。解放军、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抢险救援,柞水县慈善协会成为后方支援的“暖心枢纽”。
柞水县慈善协会第一时间筹集善款善物超1000万元,南京市慈善总会千里驰援,省慈善协会紧急调拨生活物资。同时,柞水县慈善协会搭建“军民互助平台”,组织志愿者提供后勤保障。
杏坪镇严坪村监委会主任陈小锋凌晨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为志愿者准备饭菜;80多岁的王华芳老人每天择菜、洗菜,众多党员群众腾出自家洗澡间供志愿者使用……这场救灾行动,不仅修复了房屋道路,更让军民情谊在救灾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近年来,柞水县慈善协会不断探索拥军爱民新路径。2020年,商洛市经济协作联谊会柞水分会暨柞水县各界爱心济困协会成立,通过“政协牵头、企业联动”模式广泛募集善款。
柞水县慈善协会会长石炜带头捐款10万元,动员西安创业的爱心人士捐款30余万元。4年来,累计向329名困难大学生发放济困助学金90.4万元,其中不少是军属子女。
柞水县慈善协会还与医疗机构合作,为退役军人提供健康保障。马应龙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柞水县中医院建立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并捐赠价值200万元的药品,有效缓解了灾区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柞水县慈善协会将军民团结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柞水县慈善协会向29个村(社)慈善幸福家园拨款45万元,支持示范村建设和新民风积分超市建设。
杏坪镇腰庄村在慈善资金支持下,打造“美丽乡村”,发展木耳种植、生猪养殖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马房子村依托高铁建设机遇,推动搬迁户融入旅游服务产业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柞水县慈善协会积极推进“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在全县创建82个慈善幸福家园,红岩社区和沙坪社区被命名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建设示范社区”。
这些慈善幸福家园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娱乐、锻炼、就餐等优质服务,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增进了军民之间的感情。
从革命年代的并肩战斗,到新时代的携手共建,柞水县军民情谊始终深厚。柞水县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承“慈善不是施舍,而是携手同行”的理念,深化拥军爱民工作,让军民团结的旗帜在秦岭深处高高飘扬,让慈善的阳光永远温暖人心。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