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蒋维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可让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铜川市政协常委、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郭春丽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概念的解读。
11月13日,一场主题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双月协商座谈会在铜川市政协举行,政协委员深入协商议政,副市长雷颖带领卫健、编办、财政、医保等多部门到会听取意见建议。与此同时,市县两级政协委员通过“秦商量”协商议政线上平台,同步互动协商。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为了推进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地落实,铜川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左车宁副主席带领下,开展市内调研、并赴福建省泉州市、三明市考察学习,力求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建议提实,助力党委、政府破解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堵点、难点、疑点。
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底,铜川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41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319人,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位于全省前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此外,目前乡镇卫生服务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医护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诊疗水平高的专科医生,这是百姓不愿意去看病,各级医疗机构接诊呈现“冷热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以战略眼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育才’要落重锤,‘留才’要拓渠道……”付国锋委员掷地有声,他建议从“引、育、留、用、管”等五个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怎样扭转这一局面,把更多专科医生吸纳进来从事诊疗,同时也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水平,这是医共体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市政协常委、铜川五官医院院长王江华建议,从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绩效分配公平、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着手,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技术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推动医生行为与人民健康需求同向而行。
2019年8月,宜君县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之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一院一特色”专科建设,指导分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0余项,连续4年实行“第一村医”派驻制度,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全市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合宜君试点经验,刘团会委员建议,还要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人员、财务、业务、信息等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建立管理信息、病案信息、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诊疗高效利用。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上来’,群众家门口有‘医’靠。”郭春丽常委认为,要进一步明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向和重点内容,持续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分级诊疗机制,从而实现资金节约、群众减负、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打破利益藩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推进。”“药王故里要打好药王牌,在基层医疗广泛开展治未病服务,减少和预防大病的发生。”“将乡镇卫生院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构建10分钟智慧医疗急救圈。”……在“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市县两级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200余条。
市政协主席刘西林指出,要深刻认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铜川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