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建委员:紧跟“民心”走 把履职的足迹踏遍广袤城镇乡村

2024-09-03 13:39:41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帮联平梁镇清河村脱贫攻坚以来,邹国建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针对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谋划清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撰写《关于赴渭南市富平县考察学习柿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这为县委、县政府打造清河柿子文化示范村提供了科学建议。...

  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王梦秋 记者 唐冰)心系社会发展,怀揣百姓民生,听民意、做调研、写提案,献计献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政治本色——他就是,汉阴县政协委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编办主任邹国建。自担任县政协委员以来,他坚持把民生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专业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行委员职责,把履职的足迹踏遍广袤城镇乡村,把民心的“答卷”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助力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农业‘加法效应’,畅通农产品生产、销售、供给渠道。”这些话语,邹国建常常挂在嘴边。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他永远都是那位最忙碌的身影。

  帮联平梁镇清河村脱贫攻坚以来,邹国建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针对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谋划清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撰写《关于赴渭南市富平县考察学习柿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这为县委、县政府打造清河柿子文化示范村提供了科学建议。

  “汉阴尖柿这一土特产就是清河村乡村振兴的关键!”提起柿果产业转化发展,邹国建如数家珍。他以实际行动引领着清河村的蜕变,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自他包联清河村以来,对260棵古柿树挂牌保护,全村种植柿子3万余株,昔日的贫瘠之地也变成了如今的“清河花谷、千年柿乡”。

  情系群众 民生改善践行者

  “邹叔叔,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后回馈社会”。这是清河村学子发给邹国建的感谢短信。他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在得知这位同学考上大学,因家庭条件困难,母亲视力二级残疾,无力承担学费后,第一时间联系县残联、慈善协会解决助学资金问题,协助办理助学贷款,后又协调县工商联征集爱心企业家为其捐赠笔记本电脑。邹国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充分展现了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邹国建更是聚焦民生领域,以更好的服务增加群众民生福祉,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书写教育、医疗双答卷,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积极探索教育共同体办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分段总量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同步提高。聚焦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编制人事管理难题,调研出台《汉阴县加强和优化紧密型医共体编制人事管理的六条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灵活选人用人,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最后一公里”难题。

  多措并举 社会服务创新者

  “有了执法队,加上司法所的执法、普法宣传,镇站办所干部的上门服务,群众知道了如何依法办事,避免了违法损失。”蒲溪镇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颜显琴说道,自镇综合执法改革以来,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在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中,邹国建不仅关注宏观政策的完善,更致力于社会服务的细微创新。在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住的看不见”问题,乡镇和街道面临着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权限不清、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导致执法效率低下。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殚精竭虑,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一次次开会研究部署,提出了关于推行乡镇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提案。这些提案旨在通过整合执法资源、明确执法权限、优化执法流程等措施,提升乡镇和街道的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革,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赋权工作现场会在汉阴召开,为省、市深化改革贡献了汉阴方案,得到省委、市委编办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