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旨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教,提升当地教育水平。2023年9月,西安市实验小学的杨格香老师响应新城区教育局的号召,成为该计划的一员,前往周至县四屯镇侯家村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篇充满爱与担当的教育故事。
清晨的准备:用心开启每一天
清晨,当城市的喧嚣尚未苏醒,杨格香老师已经迎着第一缕阳光走进了教室,她仔细检查教室的设备,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早操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时间,更是让孩子们培养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好机会。杨老师带领孩子们跑步,阳光洒在操场上,孩子们的笑脸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教学的乐趣: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
杨老师深知,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今天的数学课上,她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课题为《找次品》的实验活动。她先让学生们猜测:“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最多需要几次可以找到?”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有的说两次,有的说三次。杨老师微笑着引导大家:“那我们用天平来操作验证一下,好吗?”孩子们开始操作天平,“老师,我找到了,1次就可以!”他们兴奋地喊。接下来,杨老师不断增加瓶子的数量,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做手势模拟来寻找答案,探索规律。整个教室充满了学习的氛围,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作为从教30年的老教师,杨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培养,也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课间,她回到办公室参加师带徒工作。她的徒弟周老师要参加中心校的“好课堂”大赛,需要修改教学环节和剪辑课件视频。尽管这是第三次磨课,但杨老师依然倾尽所能,认真剖析每一个教学环节,分享教学心得,提出改进意见。她明白,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也是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引领。
关怀与陪伴: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灵
午餐时间,学生们自觉排好队,杨老师给孩子们打饭,组织他们文明用餐,确保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午休时,她负责看管两个班孩子们的午休秩序。她发现五一班的张同学迟迟没有入睡,便走到他的座位旁边,轻声问道:“小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张同学只是低头不语。杨老师见状,没有急于逼问,而是蹲下身子,与他保持同一视线,用柔和的语气继续说道:“没关系,有什么心事可以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解决的。”听到这里,张同学的眼眶微微泛红,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杨老师轻轻拍了拍张同学的肩膀,继续耐心地说:“是不是想爸爸妈妈了?老师知道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尽力帮你。”
张同学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哽咽地说:“老师,我好想爸爸妈妈,他们在外地工作,几年没回来了。”杨老师心中一酸,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安慰道:“老师理解你的感受,想家人是很正常的。不过,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你的思念,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张同学点了点头,渐渐平静下来。杨老师陪着他写了一封信,告诉爸爸妈妈他的学习情况和对他们的思念。写完信后,张同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意识到,这种无声的关爱和陪伴,才是教育最深沉的力量。
多彩的课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下午的美术课上,杨老师教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造型。她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孩子们发挥着无限的想象力,很快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看着他们专注而又快乐的样子,杨老师非常欣慰。
杨老师深知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她发挥自己的学校资源优势,在支教学校组建了“益智器具”社团。课后服务时间到了,杨老师带领社团的孩子们练习魔方。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手指灵活,方法娴熟,魔方在手中旋转,短短几十秒,五颜六色的魔方就被孩子们整齐划一还原。
有趣的“益智器具”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
星空下的守护: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放学后,孩子们一个个开心地离开了校园。杨老师回到办公桌旁开始批改作业和精心准备明天的新课。通过批改作业,她能及时发现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给予讲解和点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她结合教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程,并对教学环节进行演示和修改,确保第二天的教学不出纰漏。
回宿舍的路上,她抬头看见满天的繁星,那不正是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目光吗?她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愿与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共同坚守,继续站好农村三尺讲台,用青春岁月书写爱与担当。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种灵魂的交流和传递。在这里,杨老师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朋友、家长和心理辅导员。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她相信,通过她们的共同努力,农村的孩子们一定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