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樊星 )12月1日上午,渭南市政协主席王晓军带队,就市政协195号提案《关于完善盐碱地农田排碱沟设施的建议》进行实地视察督办。
“冬季白茫茫, 涝季水汪洋,满地盐蓬草,不长庄稼苗。”几句民谚,是渭南市渭北盐碱地的真实写照。渭北地区盐碱肆虐,其地质特殊在全国罕见,地下丰富的盐碱遇到水位偏高后,盐碱会由地下上升到地面侵蚀良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渭南地区数十万群众挥洒汗水修建了“排碱沟”,用来渗水降低水位,同时将渭河以及黄河的水抽上来,清洗土壤里的盐碱,然后从排碱沟内将盐碱排出。 及时排出大量降雨,也是渭北排碱沟主要功能之一。 “排碱沟”有效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而由于年代久远,近年沟渠损毁严重,造成蒲城、大荔、临渭等地内涝形势严峻,群众生产生活风险隐患加大。
2021年,渭南市全面组织实施渭北排水工程恢复保护工作,在渭南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市九三学社195号提案《关于完善盐碱地农田排碱沟设施的建议》,被确立为重点提案。由王晓军领衔督办。“排碱沟”承载着渭南人的记忆和期望,修复保护刻不容缓。
当日,调研组先后来到临渭区大钟寨村排水系统易涝点治理工程、白渠遗址湿地生态保护区、北焦村东干沟流砂段综合治理及活田支沟亮线划界工程,实地查看农田排水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成效,听取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情况介绍。提案者和市水务局、市政府督查室等职能部门就进一步转化提案成果现场进行协商。
“今天部门都在场,委员们有什么意见请补充?”王晓军说,一件提案办理得怎么样,不仅要看提案书面答复情况,更重要的是让提办双方当面锣对面鼓现场交流,来达成共识促进解决。
“尝试水沟+排碱渠+环保员的网格员管理模式,借鉴其他地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把排碱沟治理管护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衔接。”渭南市政协委员、临渭区九三学社副主委陈红艳建议,在排水渠道两边种植灌木,保护边坡不滑落;再是将灌排结合,挖塘汇水,对涝池里的水,可通过纳米技术处理水质,改善土质盐碱化,减少涝池露天散发臭味,让水质得到改善。
“我从事的是土壤保护工作,三十年的排碱沟,流水潺潺清波荡漾,群众割岸边的草,吃沟里的鱼,都是自发保护,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渭南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一支社主委雷建新说,去年渭河北堤新冯村的排碱沟外溢,村子几乎被淹,要以案说法让群众吸取教训,尽快成立一支农田排碱沟管护队伍,制定管护制度,使排碱沟设施有人管理,隐患能够及时得到维护,保障农田排碱沟网畅通。
“合理规划,对原有排碱沟布局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完善,使全市农田盐碱地都能得到改良。尽快清理、修复原有排碱沟,使支沟、分沟、毛沟全线贯通起来。”渭南市九三学社干部王志江建议。
排碱沟是渭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它让渭北几十万亩的盐碱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渭南市水务局局长原晓军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排碱工程之所以损害废弃,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成立专管机构,管护不及时、不到位。今后将进一步建立工程管护、工程划界和工程养护等日常管理制度,夯实市县镇三级管护责任,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落实各级管护经费,切实做好全市排水碱恢复修护工作。
“农田排碱工程恢复保护,是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民生工程。”王晓军指出,恢复保护渭北排碱沟工程刻不容缓,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做实渭南“排碱”水文章。政协委员要深入一线,出实招谋治碱良策,通过政协搭台,让委员提案成为助推渭南市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这项民生工程惠及渭南千家万户。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