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铜川市政协“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双月协商座谈会侧记

2022-09-02 09:49:1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推进农业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时代命题。如何把农业打造成为保障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满足消费升级的惠民产业?十五届铜川市政协开局之年双月协商议题就落笔于此。...

  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蒋维博)推进农业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时代命题。如何把农业打造成为保障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满足消费升级的惠民产业?十五届铜川市政协开局之年双月协商议题就落笔于此。

  8月30日,在深度调研、集思广益、分析论证之后,铜川市政协“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双月协商座谈会召开。副市长黄牛虎带领市金融办、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10余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

  田间调研,做好会前“功课”

  以高质量调研、高质量协商促进履职水平全面提高是本届铜川市政协的工作思路。

  在选准调研方向的基础上,市政协调研组强调在“专”字上下功夫,将熟悉了解“三农”、掌握农业产业知识的委员吸纳到调研队伍中来。同时将与课题相关的单位吸纳进调研组,确保在调研过程中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管用的对策建议。

  6月伊始,市政协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对接,搜集整理中、省、市关于农业产业振兴相关文件和资料,通过工作群向调研组成员推送,帮助大家知情明政。同时要求调研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联系铜川实际,深思细研,为高质量建言奠定政策理论基础。

  随后,调研组围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果业和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确定外出考察的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渭南、安康两市四县的19个点位和铜川市内的12个点位作为考察调研点,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两个月来,调研组成员个个都成了‘泥腿子’,换来的是一份份有泥土气的高质量调研报告。”率队调研的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介绍说。

  聚焦源头,打造铜川种业“芯亮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铜川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立足渭北旱塬特殊气候区域,先后成功选育了铜麦1—6号小麦品种。其中,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两次刷新旱地小麦小面积产量最高纪录,目前该品种在全国黄淮冬麦区已累计推广种植1000万余亩。

  随着灌区小麦生产水平进入稳定期和增长瓶颈期,旱地成了提升小麦生产能力的最大潜力区,旱地丰则夏粮丰,旱地小麦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全省粮食安全。“我们应依托现有科研优势,准确定位旱作特色,抢抓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政策机遇,乘势而上,聚焦旱作特色,打造我市服务旱区粮仓的种业亮点,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铜川‘种子芯’。”市政协委员、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卜建军说。

  卜建军建议,在现行传统育种方式的基础上,更新育种手段,引进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加速育种进程,更快更精准选育出抗旱、抗病、产量高的旱地小麦优良新品种。并对铜麦6号进行基因分析编辑,精确定位其抗旱、丰产基因,进一步进行定向品种改良。

  目前,铜川市正着手对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的“铜麦6号”种子进行稀播筛选鉴定,作为航天育种的新尝试,全力推动以“铜麦6号”衍生派生出更多铜麦系列旱地优良品种,以此加快旱地小麦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打造旱地小麦种业生产基地,西北种源供应基地。

  选优品种,“中国根”长出中国果

  以苹果、大樱桃为代表的果业是铜川市最具优势的农业特色种植产业,也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截止2021年底,全市水果面积59.73万亩、产量65.91万吨,水果产值达到27.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9.5%。

  “强势打造果树种苗产业,提升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建设满足市域、服务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为巩固提升苹果、大樱桃果业品牌优势,市政协委员、市园艺工作站办公室主任和青山建议,依托铜川种苗发展现有基础和青砧先试先行优势,建设苹果、大樱桃等主要果树优质品种母穗园、采穗圃和苗木脱毒中心,从源头上保证品种纯度。

  日前,铜川市正着力在宜君县云梦乡建设西北苹果大樱桃优良苗木引进与繁育推广中心,以束怀瑞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了从国际化到国产化的转化,研发的是中国根,嫁接的是中国苗,结出的是中国果。每年可为苹果和大樱桃产区提供15万亩优质种源,为铜川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理的保障和支持。

  正视瓶颈,精准建言接地气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推进农业产业振兴进程中,农业科技运用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亟待解决。

  “以三产融合发展为牵引,培育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促进农业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相互融合。”“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转产‘双轮驱动’,形成梯次式发展格局”“重视现代化农业前沿核心技术引领,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市政协委员、宜君县政协主席樊斌对照调研发现的瓶颈短板,逐条给出对策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铜川市全面消灭了经营收入“空壳村”,所有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但村集体经济“散、小、弱”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市政协委员、耀州区照金镇副镇长王策建议,整合盘活村集体产业、资源,探索形成多门类项目组团,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发展以镇办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镇和物流点集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农人需要有科学的精神、草根的情怀、田野的视角、乡土的气息。”在听取了委员们的建议后,市政协主席刘西林也分享了他对农业产业振兴的思考。他指出,推动农业产业振兴任重而道远,委员们要自觉地把服务“三农”工作融入政协履职实践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多谋发展之计、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多出推动之力,协助党委、政府把大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难事办成。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铜川市政协 农业 乡村振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